投稿|我,95后投资人,行业再卷也不想离开( 五 )
至于近期的职业规划,我会在这家单位好好修炼内功 。我比较喜欢在一个单位工作很久,现在很多实习生三个月就跳槽,不断刷新简历,他们可能觉得经历丰富更有用,但我不这样认为 。在保证自己心理健康的前提下,我在这一平台能学到新知识,并且通过长时间相处与领导、同事磨合,大家会相互理解,自己的工作效率会更高 。如果频繁跳槽,我需要特意花费部分精力去适应新环境,真的很浪费时间,我不希望这种情况发生 。
等我能够独挡一面,有可能跳槽去二级市场做基金经理,或者重回产业 。
4、领导进行“放养式”管理,“小弟”天天想着取代我何梦颖,27岁 | 从业三年,二级市场券商研究员 券商研究员的工作虽然累,但是确实是年轻人打基础、攒资历、积累行业人脉的最好踏板之一 。
但从入行开始到现在,领导一直对我们进行“放养式”管理,我基本属于自我成长型 。现在在部门待了将近四年,也算是组里的老员工了 。其实有些同事早想取代我的工作,表现得也很明显,但我有信心和能力保证,只要自己不离职,就不会被“小弟”动了奶酪 。
券商研究员的招聘条件本身就很严苛,985硕士和海归才有竞争力 。毕业之后,我通过实习转正进了现在的工作单位 。
作为券商研究员只要股票市场有交易,我们就要随时响应需求,所以要一直处在待命状态 。和基金等买方市场相比,券商从业者的心理压力还算比较小 。因为基金机构拿客户的钱,真金白银地直接参与投资,我们作为卖方主要收服务佣金,旱涝保收,更多是体力方面的辛苦 。
我的KPI,主要是为买方客户(基金机构)提供服务以及客户打分这两项,业绩压力不算太高 。
不过券商研究员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公司每年会有上千名实习生,每隔2、3个月就会换一批,真正可以留任转正的名额,每年可能就十几个 。
行业赛道的重要性有时会超过个人努力 。不同行业的研究员也存在明显的鄙视链,分到比较景气的组里往往是最令人羡慕的,如果入行后被分到不景气的组里,这些优秀人才即使付出超人努力,也很难实现个人事业的迅速突破 。
我们部门约百名员工,有的员工负责跟进研究的公司还不到五家 。公司名义上称之为走专家路线,让研究员们能够对负责的公司有特别深入的了解,可以领先作出一些预测、判断 。
实则对领导而言,不过是希望有一堆专业型的“螺丝钉”给他们打工、输送信息罢了,没有必要让我们快速成长,再把他们替代掉 。
这样划分是不太利于研究员个人发展的 。我们长年累月只能研究几家公司,若这几家公司的市场表现也很差,便不利于职位晋升 。而且新手通往优秀分析师的路途往往需要10年左右,重复研究、路演或调研的多个周期,过程艰难而漫长 。
若在5年或10年前,情况大不相同 。那时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少,研究员们可能每隔一两年就可增加一个新行业,个人成长比较快 。若全覆盖整个大行业,不少券商研究员便转型做基金经理,真正参与投资 。
因此,现在很多券商机构的首席分析师都是90后,也比我们大不了几岁 。
这个行业大多数年轻人的能力,没有太大差别 。都是名校毕业,智商差不多,只能比拼勤奋程度 。领导通过时间积累下来的能力,自然也不会全部传授给下面员工 。总不能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
我们公司遵循丛林法则,研究员虽有义务跟进自己负责的公司,但并不意味着其他同事不可以研究 。当我负责的一个公司出现变化以后,其他同事也会盯着,如果别人比你分析得好,领导就会听这个人的意见,所以我的反应速度要非常快 。不过,有些同事早就盼着我离职,接手我现在的工作内容 。
推荐阅读
- 掏心窝|放弃iPhone13,入手华为P50 Pocket后的60天,说几点掏心窝的话
- 一眼就爱上的微信头像!|头像| 微信
- excel|对比测试11代酷睿的华为旗舰笔电后,发现M1被神话了?
- 投稿|一度超越微信登AppStore榜首,但“元宇宙”社交也难逃“月抛”魔咒
- 投稿|陕旅饭店集团破产重整,昔日“混改模范”为何沦为反面教材?
- 投稿|疫情之下,本土自主设备如何突围?中国制造的投机主义和长期主义
- 投稿|即视角|出海正当时:欧美、东南亚、中东、拉美市场观察
- 投稿|“东南亚小腾讯”跌入谷底:受阻的业务飞轮撑不起千亿市值
- 投稿|员工行为几乎全裸?深信服“监控门”背后
- 投稿|信任危机?一场针对民族企业的商业“阳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