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从人肉搜索到网络暴力,当技术走向偏颇( 二 )


在互联网络的时代里,人肉搜索的恐怖之处在于,这种侵害是不可逆的 。因为一旦个人隐私在网上公开,便永远不能恢复原状 。公众知晓的事实不可能消除,而且这些信息也会永不磨灭地存在于网络世界 。就算受到伤害的人获得了事后的道歉和赔偿,但人们都知道,伤害一旦形成便不可逆转,尤其是对于心理上的伤害,侵权损害赔偿的事后救济是有限的 。
人肉搜索背后的群体动力人肉搜索之所以是恶劣的,还在于其所造成的“网络暴力”几乎是难以避免的,人肉搜索的下一步,甚至就是可预见的网络暴力 。而这种网络暴力,又可以进一步归因于群体的非理性和群体的无道德 。
一方面,无论作为个体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和性格,一旦融入到群体中,都容易呈现出非理性的状态 。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无意识的品质占了上风 。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性和思想往往都会转到同一个方向,形成一种集体心理 。
这种集体心理又会成为一种独特的存在,受群体精神统一律的支配,即在特定事件、群众集结、情感亢奋的场景中,个人思想感情必定弱化,而会不自觉地加入到集体意识中去 。正如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古斯塔夫·勒庞所说,群体“冲动、急躁、缺乏理性、没有判断力和批判精神、夸大情感等等,几乎总是可以在低级进化形态的生命中看到” 。
互联网等传播技术在促使人与人的关系变得更为密切的同时,更强化了群体非理性的巨大弊端 。大众传媒的高度普及,利用复制手段就可以把人民都变成为“隐形的大众” 。大众传媒把“事件”乃至整个“世界”提供给大众,事件成了复制的商品,视听者失去了个人的空间,也会放弃亲身经验的机会 。
究其原因,信息技术的普及使空间距离的重要性降低,及时性和自发性的重要性更为突出,个人更容易失去其内在性和反思,导致整个社会普遍缺乏对话和讨论,并使得人们更加偏执地沉溺于迎合自己喜好的论述和观点,懒于思索形成新的想法或观念 。这种沟通交往模式又会进一步强化人们未能察觉的偏见,集体形成极端的立场,从而产生“群体极化”现象,造成许多不必要的社会矛盾和对立 。
另一方面,勒庞在他最著名的著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还认为,群体是最缺乏道德感的 。个体在融入群体之后,个人责任感和道德感便趋于消失 。群体中的个人不会把行为责任归到自己头上,因为他们不再有个人,只有群体 。勒庞总结说,当个体成为集体时,任何一种虚弱的个人信念都有可能被强化 。
尤其对于互联网而言,互联网的匿名性更削弱了个体的道德责任,使得个人向大众卸责 。于是,当个体自发形成集体时,唯一的驱动力,就只剩下情绪,而煽动群众效果最强烈的情绪就是基于“高尚”名义的道德愤慨 。然而,高尚的名义之后隐藏着的,则是不为人道的心理驱动力:一是窥私的欲望,二是施虐的倾向,三是群体的成瘾性 。
回顾所有因人肉搜索而触发的网络暴力,都不难发现群体非理性和群体无道德的痕迹 。就以“王冰冰塌房”为例,可以说是塌得莫名其妙 。根据网友的观点,王冰冰的塌房,一是塌在369分的四级,二是塌在19岁的未婚同居 。但稍微用点理性去分析,稍微有点常识也能理解,四级只是一个非常生硬的衡量标准,王冰冰能够进入央视总台,就已经证明了其业务能力 。对于19岁未婚同居来说,扣下“塌房”的帽子就显得更加莫须有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