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从人肉搜索到网络暴力,当技术走向偏颇

投稿|从人肉搜索到网络暴力,当技术走向偏颇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陈根
时隔3日,“王冰冰塌房”事件仍在发酵 。
“塌房”事件从1月10日开始,先是某个王冰冰的疯狂粉丝在某论坛中发布信息,不仅人肉出其各种私人信息,还展示出了王冰冰早年结婚现场的照片、王冰冰四级成绩截图等,直言王冰冰的“塌房” 。很快,网上开始出现大量王冰冰塌房的相关内容,一时间引发网友热议 。
先不说信息的真假,也不论王冰冰的事迹是否真的塌房,整件事情从本质上来说,已然是一起恶劣的人肉搜索事件 。众所周知,人肉搜索所到之处,殃及无辜,谁难幸免,造成的伤害难以估量 。更重要的是,从疫情期间网友对患者的人肉搜索,到如今央视总台采访人员莫须有的“塌房”,谁也不知道,下一个被人肉搜索的,是不是你我 。
人肉搜索,危害有多大?人肉搜索是一种典型的互联网现象 。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让人类的数字化生存日益成为现实 。人们在网络上留下的数字足迹,则为人肉搜索提供了天然的土壤 。但同时,人肉搜索又不是单纯的技术工具,不像维基百科那样大而全地泛泛罗列,而是具有强烈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往往由特定人发动特定议题,而后演变成一场网络民众的群体性行动,不仅涉及虚拟的网络世界,更是深深介入了现实的日常生活 。
从实践来看,人肉搜索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匿名参与 。而这种匿名机制一方面,通过身份的屏蔽,保障了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和自由表达;另一方面,却也诱发了人性的幽暗面,使得部分人不负责任地提供信息和评价他人,捏造诬陷,含沙射影,造谣生事 。
最重要的是,人肉搜索的所有信息都是公开的——它不仅仅是一种信息搜索机制,也具有大众传媒的性质 。信息的公开也为个人隐私和名誉的侵犯大开了方便之门 。并且,一旦构成侵权,较之传统媒体其影响将更为广泛 。
目的性强、匿名参与、信息公开的人肉搜索,几乎就是当代互联网的一把利刃 。显然,尽管人肉搜索可能是由特定的人发动,但人肉搜索演变到最后,几乎就是一种变相的全民动员,人人都可参与,人人皆是匿名 。但是,信息被公开的,并被广泛讨论的,仅有受害者一人而已 。可以说,个人与人肉搜索的博弈没有任何获胜的余地,甚至连自我保护的能力都没有 。
首先,事前无从防范 。人肉搜索机制下,信息具有高度分散化的特点,个人信息生产的数量急剧增加,个人拥有了和组织一样的侵犯隐私的能力,并且违法成本极低 。在当前互联网无处不在的条件下,一只鼠标,几下点击,就可能葬送一个人的正常生活 。信息就是权力,在信息分散化的结构下,伤害他人的权力就分散掌握在每个个体之手 。
其次,事后难以申辩 。当人肉搜索事件一旦成为网络社会的舆论焦点和公共议题,相关当事人申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众所周知,在现实的法庭中,由于双方地位平等,有排除外来干扰的程序保障,故能形成双方对抗、理性辩论的格局 。而人肉搜索形成的道德法庭,则更具有广场效应和娱乐精神,是大众狂欢而不是个人思辨——当事人对事实的澄清和自我辩护要么淹没在喧嚣中无人理睬,要么发生负面效应而越抹越黑 。
最后,伤害不可逆转 。过去,人们做错事,受到的处罚是一种名誉上的摧毁,比如,罪犯不但要坐牢,脸上还要被刺字做标记 。像刺青、烙印、标记这些羞辱性惩罚,是以做记号的方式来降低人的身份,而且是终身的 。现代人在网上遭受的羞辱,也类似于生命被做了记号,而且是一个永远的记号 。至于这个人将来如何,人们却并不关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