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港股2022年展望:估值洼地,还是低估值陷阱?( 二 )


数据显示,恒生指数的ROE,从2016年的13.38%下跌至当前的11.19% 。与之相比,同期标普500指数的ROE,由15.29%上升至目前的32.17% 。
2022年展望之一:港股是估值洼地还是低估值陷阱?对于当下的港股来讲,最大的优势显然就是极低的估值 。
截至1月17日,恒指的PE(TTM,下同)约为11.2倍,历史分位点41%,PB1.15倍,历史分位点19.3%,恒生科技指数35.7倍,历史分位点23.6%,PB3.38倍,历史分位点5.26% 。
投稿|港股2022年展望:估值洼地,还是低估值陷阱?
文章图片

▲恒生科技指数估值走势,来源:Wind
与之相比,美股经过长期上涨之后,估值泡沫已比较明显 。道琼斯PE25.6倍,历史分位点93.7%,PB7.07倍,分位点99.7%,纳斯达克PE37.4倍,分位点62.9%,PB5.7倍,分位点93.3% 。
在全球主要市场中,港股当下的估值状态,在产业资本眼中已经是严重低估的水平,这从上市公司回购数据可见一斑 。
Wind数据显示,2021年港股有191家上市公司进行回购,累计回购金额超过382亿港元,创下2002年以来的历史新高 。
大规模的公司回购,往往预示着阶段性底部,参考港股金融危机以来的五次回购潮,2022年港股有望获得提振 。
港股的估值优势,对全球性资金也具备一定的吸引力,中金的数据显示,尽管港股在去年表现不尽人意,但仍然吸引了639.4亿美元的海外ETF和主动型基金的流入,几乎是2020年流入规模的3倍 。
尽管估值已具备足够吸引力,港股的持续全面回暖也并非没有隐忧 。
一方面是美国加息的压力 。由于香港是联系汇率制,美国加息后香港也会被动跟随加息,在这种情况下,2022年港股的估值回归多了一个美元流动性收紧的压力 。
另一方面是面临A股的虹吸效应 。从上市公司质量上讲,大陆实行全面注册制改革之后,上市条件日益宽松,考虑到流动性和估值方面的优势,好的企业未来在A股上市的可能性更大;从资金的角度上讲,A股越来越开放之后,国际资本投资中国的渠道更加丰富,也会分流掉港股的部分资金 。
2022年展望之二:科技中概股能否东山再起?重重压力之下,港股的系统性机会可能会受到限制,但是其中存量优质企业的价值,仍然值得重视 。
在流动性不足的市场,市场活跃资金往往高度集中在极少数头部上市公司当中,这种规律在港股表现尤其明显 。
以1月5日为例,港股成交量最大的腾讯成交额138亿港币,占到了市场成交总量的9%,而成交金额排名第10的快手18.6亿,只有腾讯的14% 。
同一天,除去刚上市的中国移动,A股成交金额最大的宁德时代成交91.68亿,占市场成交总量不到1%,排名第10的立讯精密成交48.6亿,相当于宁德时代的50%以上 。
显然,在整体流动性严重匮乏的的港股市场,头部公司获得的关注度远远高于A股 。而这种高关注带来的高成交量,在情绪低迷时可能加速头部公司的估值下杀,在情绪恢复时也可能加速其估值修复乃至重新获得溢价 。
经过大幅下跌之后,目前阿里的PE(TTM)已经只有18倍,腾讯19倍,小米12倍,京东28倍,这在过去是很难想象的 。恐慌情绪的催化下,一大批中国科技巨头在港股的估值,已经被压制到极低的位置 。
相比之下,美股同等体量的科技巨头,苹果的PE(TTM)30倍,脸书23倍,亚马逊高达63倍,远比港股可比公司的估值要贵得多 。
由于价值被低估,科技中概股在对自家公司的回购上,是重要的主力军 。2021年,港股市场的“回购王”是小米,自去年3月开始回购股份,小米全年累计回购约3.4亿股,回购总额超过84亿港元 。腾讯也自去年8月开始频繁回购自家股份,全年累计回购558万股,耗资26亿港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