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从「文青宠儿」到「泡面盖子」,Kindle为何沦落至此?( 四 )


文章图片

有人戏言,Kindle就是年轻人的一张「数码时代的赎罪券」,仿佛买了 Kindle,就半只脚跨入了「读书人」的门槛 。
这一策略还真的奏效了 。
从进入中国市场之日起,Kindle 几乎每年都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率 。2016 年,中国成为 Kindle 全球最大市场 。截止到 2018 年,亚马逊已在中国卖出数百万台 Kindle,线上书店库存达到 70 万本,付费用户比起五年前增长了 10 倍 。
2018 年,亚马逊发布了「中国全民阅读报告」:55% 的受访者过去一年同时阅读纸质书和电子书;只读电子书的人群比例占 19%——远超 2017 年的 4%;90 后、00 后有最强的电子阅读物购买欲望,两者在电子阅读物购买人群中,分别占比 82% 和 85% 。
在这一时期,Kindle 一度和咖啡馆、MacBook 一样,成了「中产文青」的象征 。
投稿|从「文青宠儿」到「泡面盖子」,Kindle为何沦落至此?
文章图片

▲肯德基 X Kindle 联名主题咖啡馆
可能所有人都没想到,这个苦心营造的符号会在之后的三年中烟消云散 。
04知乎上一则流传很广的段子,完美概括了很多「一时冲动」的 Kindle 购买者的心路历程:
投稿|从「文青宠儿」到「泡面盖子」,Kindle为何沦落至此?
文章图片

人们可以为了某种符号和身份下单购买,但长期的使用却需要实打实的需求 。
而 Kindle 所营造的那个需求,本身就非常小众 。
2017 年发布的《阅读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数字阅读市场整体规模约为 110 亿元,其中,电子书只占了 20 亿元,剩下的 90 亿是网文的天下 。
换言之,数字阅读市场确实存在,只是大头并非 Kindle 这样「在屏幕上看纸质书」的严肃用户,而是千千万万追更新的网文读者 。
Kindle 也曾尝试拥抱网文读者,2017 年,Kindle 和中国移动合作推出了一款联名阅读器,除了内置 Kindle 商城之外,还有移动旗下的「咪咕阅读」,提供给用户「超过 40 万网文书库」 。
投稿|从「文青宠儿」到「泡面盖子」,Kindle为何沦落至此?
文章图片

但这次的策略开始失效了 。
一方面,受制于墨水屏的天然缺陷,读者很难在 Kindle 上流畅完成搜索,下载等网文基本操作;墨水屏响应迟缓的天然缺陷,也让习惯了快节奏阅读网文的读者很是不耐烦 。
另一方面,真正手握重量级网文资源库的企业,并不愿意和亚马逊合作 。
沿着亚马逊开辟的市场,掌阅,当当,多看,京东,科大讯飞,文石等一大批企业纷纷推出自己的电子阅读器 。他们或是背靠自家的书库;或是有更大(或更小)的屏幕;或是支持批注手写;或是价格低于 Kindle 。
这更进一步蚕食了本就不大的电子阅读市场 。
即使是阅读纸质书,Kindle 也并无明显优势 。
纸质书并非「墨水印字」这么简单 。尽管 Kindle Paperwhite 第四代分辨率(PPI) 已经达到「激光打印」级别,号称「比纸质书更加清晰」,依然有相当数量的用户表示,看电子书就是不如看纸质书「记得牢」 。一本书在 Kindle 上刷完,「仿佛什么也没看一样」 。
有研究表明,纸质书的翻页,握持,印刷气味等诸多要素,都在一定程度上辅助了读者记忆;十几年课堂教育形成的记忆模型,也更容易让人把纸质书和「知识」联系在一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