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科技味春晚,人情味过年( 二 )


2019-2021年,新媒体直播用户数量分别为5.27亿人、6.06亿人、5.69亿人,占比分别为44.93%、49.19%、49.91% 。今年,不仅仅央视频、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开始直播,微信视频号也加入直播大战中 。直播观看人数的大规模并发,这考验的都是5G通信和8K直播技术 。
另外,随着短视频和手机直播的兴起,手机的竖屏播放形式越来越受到视频创作者的重视 。2022年,央视首次提出竖屏看春晚 。
投稿|科技味春晚,人情味过年
文章图片

舞蹈《只此青绿》手机直播画面,来源:微信视频号直播
此外,为尽可能展现出舞蹈的美,加强感染力,虎年春晚还采用了AI动作捕捉技术,令今天的舞者和几千年前的三星堆大立人共同演绎一段美好的爱情故事 。该技术主要是通过光学运动捕捉,利用大量近红外主动照明的智能相机高速抓拍采集舞蹈演员的关节运动信息,再通过AI算法生成实时人体骨骼参数,从而将舞蹈演员的动作实时复制到大立人青铜像上 。
投稿|科技味春晚,人情味过年
文章图片

《金面》AI动捕 来源:CG世界
无论是视听的沉浸式体验,还是通过AI动作捕捉打破现实与虚拟空间的次元壁,亦或是为场外观众完善多渠道收看方式的措施,无一不指向了一个方向——拉近观众与舞台的距离 。
但春晚想要进一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光靠提高节目展示的科技含量还不够,与观众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才能让春晚更受欢迎 。在每一次互动方式的转变,互动能力的提高中,科技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春晚互动进化史群体的声音,在这个时代史无前例的被加强,普通人对于春晚的参与感也前所未有的强烈 。
春晚诞生之初,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电视成为年夜饭后的隆重活动 。但这一阶段,春晚与观众是割裂的,除现场简单互动外,场外观众与春晚的距离仍然遥不可及 。
1990年,人们第一次有了与春晚互动的机会,春晚采用了PK的形式让观众选出最喜爱的节目,这一年赵本山第一次登上春晚舞台,凭借小品《相亲》一炮而红也顺利拿下了1990年小品类的第一名 。
投稿|科技味春晚,人情味过年
文章图片

小品《相亲》,来源于网络
但受限于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方式,投票只能让观众能够在很小的范围内与观众互动 。此时,春晚单向输出文化的能力无人能及,并诞生了许多流传至今的经典桥段:提到“宫廷玉液酒”,马上就能想到“一百八一杯”,一说“我是白云”,总有人能接上“我是黑土” 。
2000年前后,随着互联网逐渐在国内普及,人们与春晚的联系更加密切 。比如,人们在各大论坛上讨论相关话题 。但此时,也只是在观众群引起小规模的互动,观众的意志并没有影响春晚节目的内容创作 。
2013年被称作是移动互联网爆发的元年,2014年,在春晚前后60个小时的时间里,全球社交网络总关注数高达21.7亿人次 。春晚节目“互联网化”,结束了春晚单向输出,观众被动接受的局面 。
“过去我们玩春晚的梗,现在春晚玩我们的梗 。”有网友感受到这一变化 。
互联网重流量,需要话题,春晚也急需拉拢年轻人,因此不少偶像明星也得以站上舞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