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潜意识防御与产品实例

潜意识是个很有意思的心理学概念,我关注这个概念大概有半年了,不过一直停留在初步,近期在梁宁的《产品思维30讲》里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一个产品,如果引发用户的反复琢磨思索,那多半不会成功,因为用户从开始就建立了潜意识防御。那么好的产品对于潜意识防御,要么不去触发,要么绕开它。
不触发潜意识防御的有效办法之一是让用户觉得很熟悉,熟悉的感觉给人安全感。
举个例子,经常听人说大众汽车的内饰一百年不变。这当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比如30年前算是潮流的普桑,它的内饰和当代大众完全两个风格。但是如果把大众20年前的当红车型——老宝来、老高尔夫、老帕萨特的内饰拿来,你会发现和今天相比基本布局就没发生变化,甚至码表都还是那个字体。开过那个年代大众车的人,开最新潮的大众车,分分钟上手,而且方向盘力道、悬挂、刹车回馈几乎一脉相承,几乎没有任何陌生感。
有人说是大众不思进取,错了,大众就是营造一种熟悉的感觉,让大众的老车主感觉很熟悉,完全没有陌生感,没有触发老用户潜意识里的防御,这基本上就留住了回头客。在大众主要市场之一的德国,人们的换车率很高,如果不营造这种感觉,用户改换阵营几乎是分分钟的事儿。
这让我想起了那句熟悉的广告语——“还是那个味儿”。
宝马也基本是这样,内饰在代际之间的变化并不大。奔驰内饰变化大一些,不过人家是汽车之母、德国工业的象征,用熟悉内饰来留住客户的动机不强。
说到这里,法国车卖得不好,似乎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内饰设计得天马行空暂且不说,什么仪表盘放中控台,什么方向盘中间部分是固定的(打了多少圈你都不知道),什么喇叭按钮装在转向灯杆上……想想就有排斥感,于是用户就建立了潜意识防御。当然,法国人开的不是车,是浪漫……
继续说汽车产品。那么除了刚才说的法国车以外,有没有需要让人琢磨一下结果建立防御的呢?有。其实就是纯电动汽车。应该说,在国内除了特斯拉以外,几乎没有一款纯电动车敢说卖得好,因为充电是个大难题。用户想想,每天为了省那点油钱折腾个半死,算了,于是潜意识防御建立起来了,哪怕现在的厂商再怎么宣传纯电动续航能力如何强,也没见几个爆款。而特斯拉一开始就树立了续航强的形象,没让用户来得及建立防御,更何况特斯拉的主儿一般也都有那个条件的。
【【思考】潜意识防御与产品实例】关于绕开防御的产品,限于时间与篇幅,就不举例子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