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好的课程体验

前几天和一个企业负责培训的经理聊天,我们说到到底什么样的课程才是一个好的课程。他说的一点我很认同,那就是体验好。怎么评估体验好不好呢?举例说,有的课程全程干货,紧张的节奏,学员下课感觉物超所值,这是一种体验;还有的课程,学员被老师启发的点可能跟课程本身关联度不大,但就是很有触动,这也是一种体验;再比如,学员和学员之间产生了强链接或者强共鸣,彼此激励和照料,这也是不一样的体验。所以,不管哪个点,一定要让学员有所触动、有所启发、有所收获。
面对个性、资历、好学度、潜质不同的学员,为了让他们的学习产出颗粒饱满,就需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正好今天在训练营中学习到”多维度体验线“,分别从设计课程学习和设计社交互动两个体验维度,来给学员制造更好的体验场域。
学员体验的设计师,是课程讲师,我们要清楚学员的体验感都跟哪些因素相关联。其中有四个关联点,分别是内心、信息、场景、他人。本次训练营,我作为学员,在这四个对话领域体会比较深刻。
什么是好的课程体验
文章图片
学员的四个对话 场景一:与内心对话
本次我有很多突破了自己的安全区,首先以前游戏化就离我很远,向来脑洞不大,游戏向来不感冒的自己,跟着越玩越High,经常会想,哪些好的设计可以在工作或者自己的培训中可以运用,比起结果,我更享受这个一次次突破认知的过程。
场景二:与信息的对话
这个层面,我开始也是一堆问号,来这里学什么啊?特别好奇,感觉特别神秘。等进入学习后,我就开始挖掘要怎么学才能最好的效果,彩蛋怎么玩、课程作业怎么加星、流水坪是什么套路等等。甚至有时候会去问长老和院长,这个模块为何如此设计呢。关于怎么用,就是拿到一个工具去打磨课纲或者作业,比如这篇文章就是我第二次听这节课时,结合现实问题,引发的思考。这个对话模型,我要运用是怎么触发的。
场景三:与场景对话
分为两个维度,一个维度跟任务有关。比如组团挑战,是多对一的场景;第二个维度与时间变化有关,比如课前翻转课堂,是一种场域;课中教学互动,是一种场域;课后行动学习,是一种场域。
场景四:与他人的对话
课程中关于学员与讲师的关系,给了我很多启发,也让我更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样的讲师。
1.愿意给干货但讲完就走的分享者,这是讲者和听者的关系;
2.愿意花时间为学生答疑的指导师,这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
3.愿意给学员行动的支持的培训师,这是培训师和学员的关系;
4.愿意关注学员行动过程的引导师,这是引导师和参与者的关系;
5.愿意激发学员行动潜能的赋能师,这是教练与咨询者的关系。
而我所追求的,就是做一名赋能师。在这次训练营中,也充分感受到被赋能的乐趣。
比如参加“游趣演播室”做早班车的主播,内容随便发挥,形式自由选择;比如团队抽取到的盲盒,给你无尽的展示和遐想空间。
那么,说最好的体验感,什么样子才算是呢?那就是“心流体验”。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当你全身心投入到一桩事物,达到忘我的状态(心流),并因此达到内心的秩序和安宁的时刻。这是《心流》这本书对定义的描述。而心流体验,他不像高峰体验爆发于某一瞬间,也不像愉悦体验波动于相对独立的每个时点,这种体验沉浸与专注持久的完整时刻。
以下是《心流》一书中,总结的八个要素,我们一起温习下。
什么是好的课程体验
文章图片
心流的八个要素 【什么是好的课程体验】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心流时刻越发减少,特别是这个疫情困扰下的2020年,庆幸的是,在这个训练营里,跟团队活动共创中碰到很多心流时刻、日修打卡或者群内随便一个动作被看见也带来很多美好体验。每个已经或者准备做培训师的伙伴,在体验感上多下功夫,一定会比仅仅停留在内容创作上更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和反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