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伤疤,应该忘了痛吗()

01 考试考砸了,很难过,发誓今后一定努力学习,过了几天忘得干干净净,下一次继续难过;
女孩被前男友绿了,很难过,过几天好了,又想回去找他,忘了自己已经是第几次原谅对方;
饮食规律引起的身体疾病(比如痛风、肾结石),躺在病床上发誓要减肥,要忌口,要多喝水——过几天病好了,又开始恢复原状。。。
以上的情形,你是否似曾相识,是否存在类似的案例?有一句老话可以总结它们,叫做“好了伤疤忘了痛”。


好了伤疤,应该忘了痛吗()
文章图片
吃土是什么滋味?我忘了 当然,这里说的“痛”,并非特指感官上的痛觉,也不是特指惨痛的回忆——毕竟,人如果一直记着痛,会更加无法过好一生。
今天想讲的“痛”,是特指成年人的挫败经历。


02 人类普遍而言,从挫败经历中学习,或者说不重复犯错的能力是强还是弱?行动学习大师迈克尔·马奎特在对小白鼠的实验中得出结论,在这方面人的学习能力连小白鼠还比不上。他摆了个迷宫,放一个小白鼠进去,往这边走是电,往那边走能出去,它会被电一次,然后呢,终其一生不会再往这边跑了。而人呢?从刚才列举的种种案例中,我们就知道人会经常在同一个坑反复摔。


好了伤疤,应该忘了痛吗()
文章图片
管理哲学家查尔斯汉迪说过,成年人最重要的学习资源是你自身的经验。这个听上去不难,但是如果仅有经验就够了,那合理的推论是,在一个行业从业10年的人,一定比从业5年的人能力要高。老太太做饭一定比年轻的厨师要好吃?显然不是,说明了如何从这些从业经历中总结提高的能力最关键。这也就是对经验进行反思的能力。
【好了伤疤,应该忘了痛吗()】那么如何提升这种能力呢?
成人教育学已经对此进行过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其中最被公认,最具代表性的是一位叫库伯的教育学家提出的一个学习机制——库伯学习圈。它包含四个步骤:
a具体经验→b观察和反思→c归纳和概念化→d测试和行动。


好了伤疤,应该忘了痛吗()
文章图片
库伯学习圈 首先是有一个具体的经验,经历了一件事情,或者遭遇了一个挫折。然后进行观察和反思,这件事情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结果;然后再进行归纳和概念化,需要具备哪些共性,就能解决与这件事相似的一类事情,我能不能通过这件事情,看到问题的本质所在,然后将其举一反三,应用在更多的场景和事件上;最后就是测试和行动,通过行动对反思与归纳的经验进行验证,得到新的经验,再进一步的进行反思、归纳的2.0,这样不断地循环下去。这就是人通过经验学习的高效能循环。

03 举一个例子来说说。我老婆的一个闺蜜,海淘买了一双高跟鞋,回来穿了几天,脚后跟就磨破皮了。是于是她只好在脚上贴了个创可贴。这是abcd循环中的哪几个阶段?是a事件(买鞋子磨破皮)和d行动(贴创可贴防止再磨脚);
后来她发现,鞋子穿了一个多星期后,皮质变软了,跟脚也更贴合了,不用创可贴也不会磨脚了,于是以后再买这类鞋子,她就先贴上创可贴,过一星期后再裸穿,就避免了磨破皮的问题。这是abcd循环中的那几个阶段?是abd对吧?在中间多了一个b观察和反思(观察到创可贴可以避免受伤后,反思可以提前贴的新做法),d就变成了提前贴创可贴的行动。
那么什么是c归纳和概念化呢?假如她经历了这个创可贴适应新鞋子的经验后,想到在其他事情上是不是也可以找到对应的创可贴来避免摩擦和伤害?比如她想到了准备生孩子后,家婆会来跟老公和自己一起住,帮忙照顾自己和孩子,但是根据之前对双方性格的观察,还有大部分人的经验,刚开始住在一起,婆媳关系肯定会发生摩擦和不愉快,她就想到这个创可贴就可以是老公,有了这个归纳和概念化的举一反三,她就先去做老公的工作,让她提前跟婆婆讲清楚住在一起可能面临的担心,以及如何提前预防摩擦或出现问题后如何应对,这样就大大减少摩擦对大家的伤害。
再举个归纳和概念化的例子,作为一个中层干部,如果有了这个创可贴事件的经验后,有一天,你接到通知,大领导打算把一个B部门的A员工调入你的部门,但是你很早就听说此人虽然很有能力,但是太有个性,一般人很难跟他合作。于是你觉得大领导可以作为创可贴,你找大领导诉求,要将自己和部门的一些合作原则跟A员工先有一个沟通,他同意能做到,你才愿意接收,否则可能达不到领导想要的调整效果。
由此可见,库伯学习圈最关键的就是b和c两步,特别是c,而相当大一部份人,也就是那些屡败屡战,屡战屡败,好了伤疤忘了疼的人,往往是直接走完a就到d。究其原因,无非是两类人。
第一类人, 是拒绝b和c,他们将错误原因归结于外部因素,出了问题都是别人的错。自己不需要改变,也就说不上反思和归纳了。这类人,缺的是心态转变。所以,要从经验中学习,首先需要的基本要素是具备成长型思维。
另一类人,是不知道如何去b和c,是习惯于摸着石头过河。他们心中没有反思和归纳的概念,跟着情绪走,跟着习惯走。这类人,缺的是学习方法,本质上来说是不具备深度思考和反思经验的思维习惯,一直以来就是这样行为处事的,想要改变,就要给他们一个学习工具,通过不断地行动实践,通过行为习惯的养成,来进一步培养反思经验的思维习惯。

04 最后就来介绍一下这个学习工具,它就是拆书帮创始人赵周老师首创的便签学习法,用三张便签,将库伯学习圈落到行动上来。


好了伤疤,应该忘了痛吗()
文章图片
三张便签 1、第一张便签是A1便签,写下自己的相关经验,对应学习圈的a步骤;
2、第二张便签是I便签,这就把人们的注意力聚焦在了反思和概念化上,这里对应学习圈的b和c,你要对着它去想:
①如果是现在需要仍未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你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来问自己,比如
“是怎么出现这个问题的?”、
“有哪些关于这个原因的假设?”、
“这个问题解决不了,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如果顺利解决了,我能得到什么?”、
“有没有可能这样做了仍然得不到我想要的?或者不需要这样做也能达到目标的?有实例吗?”、
“如果有,那他们跟我之前思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
……
等等这些,你可以换着方式问,总之要追问出具有洞察力的问题,你会发现,经过这样观察、反思和归纳概念化,对问题的解决思路会完全不一样。
②对着已经过去了的事情,像我和女朋友分手了、我与老公的冲突做好了、我跟某个同事的关系问题解决了等等这类已经完成的事情。在i便签上仍然是对自己进行有洞察力的提问,但因为是已经过去的事情,可以换一下问法,着重在对事件的复盘上,对最初设定的目标和实际达成情况进行提问,亮点、不足是什么?哪些起了关键作用?起作用的原因是什么?
③对应以上两类场景,分别将提问的问题和答案整理写在i便签上,可以分成多张i便签,最后写一张总结的i便签,包含了问题的本质,和解决这一类事情的通用方法。
比如刚才的创可贴例子,最后的i便签可以写:“对于新事物的接纳与应用,包括开展新的一段人际交往,都可能会因未曾习惯、磨合,或者其他原因导致冲突、摩擦,进而引发对自己或他人的伤害。对此,如果可以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中间人/物提前介入,将可能会导致的摩擦消除在萌芽之中,就能给我们跟新人/物之间的磨合期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3、第三张是A2便签,就是对应学习圈的d,测试与行动,这里要规划你下一步的行动,要有清晰可衡量的目标,和落地可执行的行动步骤。


05 以上就是从追问与反思经验中学习的大致内容,其中还有很多内容可以具体展开,比如如何更好地追问出具有洞察力的问题,他可是有套路的,但毕竟篇幅原因,大家能耐心看到这里已经是真爱了,让我们留到下期文章中详述吧。
好了伤疤,应该忘了痛吗?当然可以,关键是能记得在哪里跌倒的,下次不再踩坑。


好了伤疤,应该忘了痛吗()
文章图片
如何优雅地跌倒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