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影响|为什么俄罗斯不怕芯片卡脖子?( 三 )


文章图片

这里的三进制倒不是0、1、2,而是-1、0、1,也叫做平衡三进制 。
这样在电路上就可以用负电压,零电压,正电压来实现 。
三进制在表示负数上有天然的优势,可以节省计算指令 。
Setun的主要元件铁氧体磁芯只使用了约2千个,结构简单带来运行稳定,在第一年运行中只损坏了3个元件,而莫斯科国立大学那台机器连续运行了17年 。
批量生产后,Setun被用于从天气预报到组织管理优化等多种领域,还首次诞生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自动化系统 。
Setun也收到了大量来自外国的订单,似乎有望建立起一套三进制通用计算技术标准 。
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苏联有关部门限制了Setun的产量,总共只生产了50台,并在1965年正式停产 。
主导Setun项目的Brusentsov后来在2011年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IFIP)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暗示到:

莫名其妙的行政干涉可能是因为Setun太便宜了,当时只卖27500卢布 。
至于便宜为什么不是好事,只能说懂得都懂 。
时间来到1970年,同样是莫斯科国立大学再次尝试,研究出更先进的Setun 70,其中的设计原则与后来的RISC架构异曲同工 。
不幸的是,Setun 70也没有获得行政力量的支持,只在各大学内部用于辅助教学 。
在机房用小型终端上多媒体课这种操作,苏联70年代就搞出来了 。
俄乌冲突影响|为什么俄罗斯不怕芯片卡脖子?
文章图片

这种Nastavnik教学系统后来被迁移到其他计算机平台上总共使用了超过30年,成为三进制计算机留下的少数遗产 。
后来有很多人为三进制计算机的消失感到惋惜,比如图灵奖得主高纳德就称赞平衡三进制“也许是最优雅的” 。
从信息编码角度讲,e进制的存储效率最高,但不是整数难以实现 。
3比2更接近e(约等于2.718),理论上来说更具优势 。
虽然实际上适合三进制的材料更难找、电路设计上也更复杂,这些理论优势还能剩多少也没有定论 。
到今天,基于二进制的IT产业已发展成熟,除了有零星的学术尝试,很难再有人重新拾起这个失落的路线了 。
没联成的互联网电子管、三进制的选择,个人计算机的低估……多次点错科技树的苏联,不免让人好奇,这当中是否也有过没点歪的 。
还真有 。
全境自动化系统OGAS,于1962年首次提出 。
它是一种基于已有和即将新建的电话网络线,能自动收集处理信息,意在建立实时和远程的国家计算机网络,来管理国民经济组织之间的资源和信息分配 。
提出者正是当时领导开发个人计算机Mir系列的Victor Glushkov 。
俄乌冲突影响|为什么俄罗斯不怕芯片卡脖子?
文章图片

具体来说,这个自动化系统共分为三层网络 。
  • 在莫斯科设立计算机中心 。
  • 其他主要城市设立200个中级中心
  • 在经济重要地区上达20000个本地终端 。
这一网络允许任何终端之间进行实时通信 。换言之,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高效获取各地信息 。
比如电话订火车票了解一下~
进一步的,Victor Glushkov还设想到了可支持线上货币流通的电子经济体系 。
放在当下,也就是随处可见的电子支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