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影响|为什么俄罗斯不怕芯片卡脖子?

俄乌冲突影响|为什么俄罗斯不怕芯片卡脖子?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钛媒体注:本文来自于量子位(ID:QbitAI),作者丨杨净 梦晨,钛媒体经授权发布 。
怎么一个国家被卡脖子了,画风竟然是这样?
俄乌冲突影响|为什么俄罗斯不怕芯片卡脖子?
文章图片

时间回到十几天前,美国一声令下,英特尔、AMD、 台积电,三星…几乎当下所有主流厂商都挨个制裁了个遍 。
俄罗斯的半导体产业,再度引发人们关注:制裁后会有多大影响?
结果网友的画风却是“没脖子”、“卡了个寂寞”这样式儿的 。
俄乌冲突影响|为什么俄罗斯不怕芯片卡脖子?
文章图片

那俄罗斯的脖子哪去了?
现在提到俄罗斯的信息技术,你想到的可能是举世闻名的黑客和盗版网站 。
但要说到半导体和计算机,大脑是不是就有点一片空白了……
俄乌冲突影响|为什么俄罗斯不怕芯片卡脖子?
文章图片

一个数学强国,又继承了前苏联的工业资源 。按理说,在计算机硬件上应该不至于太差 。
但为什么它现在,在世界上好像一点存在感都没有?
这也不能赖现在的俄罗斯 。
要赖,还是得赖以前给他们打地基的苏联 。
多次点错科技树的苏联苏联的计算机起步并不晚 。
早在1936年电子计算机时代来临之前,他们就用水流做了当时唯一能解偏微分方程的机器 。
这台“水流积分器”,靠精确到毫米的水位储存数字、不同流速控制运算,与当时用齿轮和杠杆传动的主流方案完全不同 。
俄乌冲突影响|为什么俄罗斯不怕芯片卡脖子?
文章图片

(嗯,或许这就是苏联点歪科技树的开始)
二战之后,美苏都开始发展起电子管计算机 。
1946年,美国的第一台通用计算机ENIAC诞生 。
1950,苏联第一台计算机МESM (МЭСМ)投入使用 。
从这之后,苏联没有继续追赶美国的脚步,而是逐渐走上不同的技术路线 。
电子管or晶体管早期的电子管计算机有几个问题:体积大、运行不稳定、极其耗电 。
美国的ENIAC重达30吨,占地170平米,每分钟能执行5000次运算 。
有传言说,ENIAC每次开机周围民居里的电灯都要暗上不少 。
而且ENIAC每天都要烧坏几个电子管,需要维护人员从18000个电子管中定位到故障点,有一半的时间都在修理 。
俄乌冲突影响|为什么俄罗斯不怕芯片卡脖子?
文章图片

而苏联的MESM只用了6000个电子管做到每分钟约3000次运算,虽然算力稍弱一些,但耐用和省电上有一些优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