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双面滴滴( 二 )


和滴滴类处于同一赛道的嘀嗒,两次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至今也未有任何实质性进展 。
加之近年来,港交所在监管规定也愈发的严格,诸如从2022年1月1日起提高了香港主板上市的利润要求,打击“壳股”等一系列措施,对于滴滴而言,就算是以“介绍形式”回港上市,难度也是在提升的 。
对于滴滴而言,想要通过变更上市地重获资本关注的期待,恐将在短期内难以实现 。但硬币总是具有两面性的,纵使无法换道上市,在当下不确定性因素激增的背景下,暂缓上市节奏亦属明智之选 。
上市有毒如今再来回顾滴滴赴美上市,仍可以用“诡异”二字来形容 。或许从那个时候起,滴滴如今这般命运已经注定 。
毕竟,一家成立9年融资23轮、上市市值高达670亿美金的国内新经济巨头,整个上市过程始终保持静默,官方既没有媒体发布会,也没有敲钟仪式,甚至连员工也鲜有发布朋友圈 。
当时,有一种声音认为公司一直不上市,一旦错过时间窗口,资本可能永远失去上岸的机会 。因此,上市地、募资额都没有那么重要,滴滴身后的投资机构需要上市这个结果 。
只不过,疯狂烧掉1500亿元的滴滴虽然换来了4.93亿全球年活跃用户,以及1500万全球年活跃司机,但公司运营的亏损面仍不断扩大 。这也意味着,无论是A股还是港股,滴滴都不具备拿到“通行证”的资格,美股成了上岸的最后选择 。
这便有了后来的——2021年6月11日向SEC递交IPO招股说明书;6月30日,就携14美元/ADS发行价正式登陆纽交所;拿到10倍超额认购的滴滴本以为迎来了“高光时刻”,然而却在一天后就被国家网信办告知:将启动对于“滴滴出行”的网络安全审查 。
此后的事情众所周知,滴滴旗下25款APP悉数从各大应用商店中下架,时至今日也未能回归 。
目前,滴滴从美股退市尚未完成 。但滴滴旗下APP下架的半年时间里,网约车行业开始新一轮的竞争,其他打车平台乘势而起,高德、曹操、美团、首汽……纷纷摩拳擦掌,在各个平台“烧钱”营销风气下,竞争对手们流量和用户量也都在成倍增长 。
但要指明的是,监管部门下架滴滴APP受影响最大的可能只是新用户,存量用户其实还是可以正常使用的 。在去年6月递交的招股书中,滴滴全球年活跃用户就已经达到了4.93亿人,如果将这部分用户服务好,滴滴仍可以在中长期内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经营状态 。
只不过,一点不受影响是不可能的,最新一季的财报可以真切看出这个迹象 。
在滴滴上市后首份财报(包含二季度及三季度财报)中,滴滴的总收入从2021年二季度的482.12亿元,降至了三季度的426.75亿元,环比下降11.48% 。
利润表现也是扭盈为亏,一季度54.83亿元的盈利,却在二、三季度又巨亏242.71亿元和303.75亿元 。涵盖网约车、出租车、代驾和顺风车等在内的出行业务,二季度还实现了收益17亿元,但三季度出现亏损2900万元 。
一位接近滴滴人士告诉《豹变》,相较于用户端,其实滴滴另一类核心“资产”其实是全国超1500万名司机,但司机现在对滴滴平台的忠诚度也在下降 。无论是抽成方面,还是时段降低订单量,司机的怨言已经越来越大 。“如果平台不能切实提高司机方面体验,可能司机也会抛弃滴滴 。”
何处是归途?美股留不住,港股登不上,散户们在经历滴滴股价单日暴跌44%之后也开始纷纷出逃 。某种角度上,滴滴或已被资本市场定义为“脑死亡” 。
但这里仍要强调一件事情——股票的背后是生意+资本,资本固然重要,但生意才是根本 。对于消费市场用户来说,比起关心二级市场滴滴股价的涨跌、是否会被摘牌,他们更关心我是不是还能不能在出行时便利打到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