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双面滴滴( 三 )


滴滴的社会价值在于是否从根本上缓解了出行需求,这个决定权在用户口中 。
“顺风车取消的第X天,想它”、“不敢轻易换手机,怕无法下载滴滴”“出差去五六线城市也不担心叫不到车”……从用户端来看,滴滴的价值得到了肯定 。
一位做销售的滴滴用户告诉《豹变》,他觉得滴滴解决的最大一个痛点是出行信任的问题,他以前出差到七八线城市,最怕遇到的就是当地的黑车,经常被宰且不安全,而现在都是通过滴滴平台约车 。
确实,出行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刚需,更何况,过去数年来的积累,让滴滴无论是从司乘安全上,还是从技术投入上,抑或是与交管、治安机构的协同上,都已形成了不低的行业门槛 。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滴滴前期做了大量的技术投入、数据沉淀、策略优化,是形成一定积累的,打车这个赛道的综合门槛并没有看起来那么低 。
某种角度上,滴滴如今的境遇,与此前瑞幸咖啡颇为相似,尽管促成当下资本市场局面的原因各有不同,但却同样在消费市场中表现出较强的口碑:资本行为让两家企业分别承担了相应责任和后果,但业务的基础——用户群、服务/供应链、企业经营并未受到明显动摇 。
对于滴滴未来能够重振,上述滴滴前员工向《豹变》讲到,目前滴滴已陆续缩编了旁系业务,比如一直拖累企业经营能力的社区电商橙心优选,这更有助于滴滴聚焦于出行业务,在后网约车竞争中努力保持优势 。“此外,滴滴未真正浮出水面的造车业务也存在一定的想象空间 。”
时间追溯至2018年4月,滴滴和31家汽车产业链企业共同发起成立“洪流联盟” 。
在这一时期,创始人兼CEO程维一直对外宣称,滴滴坚决不造车 。就像今天的华为一样,讲的故事是为车企赋能 。这一策略背后的逻辑也很简单,滴滴作为场景运营方,有权决定平台要什么车,不要什么车 。
“但后来,滴滴选择自己造车,从设计到系统,再到生产、销售,只不过,滴滴自始至终都没有正式对外公布过,而是通过一些招聘网站收纳人才悄悄开展,生产工厂也一直在谈”,该前员工表示,“滴滴对于造车战略还是很坚持的,但未来能做成什么样,目前还不好说 。”
当不再纠结于资本市场后,卸下包袱的滴滴能否有机会涅槃重生,时间会为我们带来答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