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发语音还是发文字,是否真成了一个问题?( 三 )


如今的数字媒介使用者多为年轻一代,他们成长于数字媒介迅速发展的时期,深谙互联网的生存之道,他们中的很多人拒绝不注重边界的过分亲密,却也期待能够孤独时刻得到些许情感抚慰 。
许是因为如此,播客、听书等声音媒介在近几年得到了迅速发展,不需要看到脸,不会过度亲密,却又有声音传递情感,这的确符合不少年轻人的心理 。而我们也需要看到的是,播客、听书等媒介“具备移动性、社交性、人工智能等多种智能媒介属性”,尤其是对听书的受众来说,“用户的有声书使用行为达成了人与人、人与事物、人与环境的交互 。”[7]
显然,这意味着数字媒介中声音技术的发展又进一步迎合了场景传播的需求 。
声音将回归主流介质?事实上,无论年轻人有多么厌烦在网络社交过程中听对方的语音,一个正在发生的事情是,在传统广播式微后,音频正在通过社交语音、网络播客、车载广播、家庭智能语音等各种方式回归主流传播介质 。
从莱文森的“媒介进化论”理论看,媒介进化的规律在于复制真实世界中“前技术”的或是“人性化”的传播环境 。[8]而有声语言与听觉传播显然是“前技术传播”语境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也意味着声音技术在网络新媒体与智能媒体中将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
声音曾经被认为有不确定性、稍纵即逝性、线性传播性、信息容量有限等局限性,这也使得曾经的广播具有了非独占性与伴随性 。在社会节奏越来越快的当下,这些特性越来越成为优点:人们要处理的信息越来越多样,因此对具有兼容属性的传播媒介的需求日趋强烈 。而“声音信号利用的是‘边缘’注意力,只有当不同寻常的声音响起时,人们才需要注意到发生的状况 。因此,声音的告知不造成过分负担——这成为听觉沟通的精髓” 。[9]
喻国明等学者在用户对语音新闻感知效果的测量研究中指出,“‘声音’在未来传播中将回归主流介质”,而在网络媒介与智能媒介迅速发展的当下,“声音作为传媒业中人工智能技术的‘第一入口’,将使印刷术发明至今的‘视觉本位’的文明再度向听觉中心转变,将‘脱部落化’时代的人们重新拉回‘部落’ 。”[10]
近几年,随着AI技术的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家庭开始接入智能语音服务,小到智能音箱,大到“AI合成新闻主播”,声音逐渐成为日常的智能交互入口 。
5G技术与人工智能将声音重新拉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而我们的社交媒介也在不断尝试在语音传播中设计更多的可能 。这也说明,技术的不断进步提供全新的媒体可供性,进而影响交流的速度、交互性、可及性的改变,从而创造新的社交语境和文化 。
毋庸置疑的是,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的媒介环境更加复杂,也让我们置身于一种复媒体环境中,而当这种环境又变为一种可进行传播的场景时,人们可能会面临新的社交挑战 。
但从媒介本身而言,某些类型的媒介会更适用于某些特定类型的关系,不同的人也会根据自身需求以及沟通对方的特征来选择具体的媒介,换言之,无论技术多先进、媒介类型和使用方式有多种多样,能够决定使用方式和偏向的终究是我们自己 。
从第一代传播技术发明到现在,人们依然会执着于思考交际、传播、媒介与自身的关系,进而构建更有意义的社交关系 。也许有人会担忧社交中的媒介中介会影响我们的面对面交流能力,影响我们与他人的情感联结;也许也会有人认为新技术、新媒介能够让我们打破时间、空间限制,与我们在意的人时刻保持着联系 。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无论技术本身如何,人都可以凭借适应能力和创造性对技术产生影响,用科技实现目标 。也许有时候我们对媒介的一些解锁,是设计者都未曾想过的可能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