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滴滴“变道”,出行平台造车的内核逻辑( 二 )
关于滴滴与比亚迪的合作,有说法是彼时滴滴造车项目负责人找过多家主机厂,只有比亚迪方面愿意合作,也有说法是滴滴对成本要求苛刻,只有比亚迪能够承担 。无论原因究竟如何,D1项目的落地都比预期的进展缓慢 。
有行业分析人士认为,互联网企业与车企合作,项目的实际主动权大多数会落到主机厂手中,这是因为很多互联网企业没有实际的工业制造经验,主机厂实际负责硬件的制造、品控,因此后者话语权更强 。
一方面,与传统汽车厂商合作不及预期,另一方面,自动驾驶商业变现需求迫切 。滴滴可能也在尝试不同的造车路线 。
随着“达芬奇”造车计划传闻,市面上也传出消息滴滴出行有意收购国机汽车控股子公司国机智骏,而后者拥有造车资质 。对此,国机汽车回应称,国机智骏正在同业内多家企业接触,寻求合适的战略投资者 。
从与主机厂合作到寻求造车资质,给外界的感觉是,滴滴可能希望将来的造车业务由自己所掌控,因为未来造车业务可能是滴滴的“第二生命线” 。
自动驾驶技术对于网约车行业来说是一次彻底的成本革命 。打败滴滴的不是另一个滴滴,更可能是特斯拉和百度 。
此前,滴滴优先考虑研发自动驾驶而不是直接下场造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研发自动驾驶投入资源相对有限,另外核心原因可能是滴滴决策层认为造车颠覆不了滴滴的商业模式,但自动驾驶可以 。
放在2016年,这样的思路没什么问题,但问题在于如今行业环境变了 。
如今,对汽车主机厂来说亲自下场做自动驾驶技术并非最优解,而市面上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选择很多,用不上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还可以用百度、用华为,在L5级智能驾驶没有真正意义上落地之前,大家没有技术上的代差 。相反的是,对于研发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公司来说,落地变现场景很少 。
另外,网约车行业的主机厂玩家在不断竞争市场份额,滴滴的增收压力越来越大 。这导致一个结果,原本滴滴可以用一百分的精力专注长期的自动驾驶技术研发,但如今必须考虑部分自动驾驶技术提前商业化 。
滴滴2016年开始自动驾驶方面的研究,但商业化很难,由于技术、法规、成本等方面的因素,目前主流的方式是,有限的AI辅助驾驶能力+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商业化落地方式 。去年4月份,滴滴发布了自动驾驶硬件平台 “滴滴双子星”其实就隐约有商业化落地之意 。
自动驾驶的商业化不仅仅是说作为解决方案卖给主机厂,而是要真正打入C端市场 。如果说此前的D1试水是面向B端市场,那么要让自动驾驶业务真正具备变现能力,那么下场造车并卖给普通用户,就可能是一道必须迈过的槛 。
这也是为什么此次造车传闻称:“滴滴将打造定位于15万元级紧凑电动轿车” 。
进一步来看,选择15万元级紧凑车市场是一个很大的赌注 。因为这是国内最主流的汽车销售细分市场,这也意味着竞争更激烈,不仅要面临同价位新能源品牌竞争,也要面临燃油车竞争 。
不过,发力这一市场也有优势,就是市场空间足够大,也能避开主流造车新势力的价格竞争区间 。整体来看,如果滴滴官宣造车,那么无论首款产品定位哪个价格区间,作为一个新晋品牌,滴滴都需要拿出一款成熟的产品,来说服更多的潜在用户 。
这可能意味着滴滴仍然需要关注两个核心的问题,一个是可落地技术的竞争力究竟如何,另外一个就是交付能力能不能达到预期 。
滴滴潜心研究技术这些年,第一个问题滴滴可能很快会有答案,而全球芯片产能不足的大背景下,众多品牌多款车型被迫停产,即便是未来达芬奇项目开始进入落地场景,产品最终交付能力可能仍然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
推荐阅读
- 投稿|买量飙升狠咬字节?全球收入最高游戏公司,游戏彻底失速?
- 投稿|快餐游戏VS硬核游戏,谁才是王道?
- 投稿|灵活就业的年轻人,想全职去打工?
- 投稿|中航锂电IPO:除了改名,还有哪些“虚实”?
- 投稿|腾讯音乐与网易云音乐:不争周杰伦争什么?
- 女孩子学什么手艺开店最赚钱 女孩学什么手艺好而且赚钱
- 投稿|京东长枪,美团短刀
- 投稿|平安银行VS招商银行:零售银行还值得追捧么?
- 资本|3倍工资挖人,应届生拿百万年薪,造车新势力为了抢“算法人”拼了
- 投稿|苹果要“出租”iPhone,硬件订阅服务才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