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萧红|人物|萧红 生前何必久睡 死后自会长眠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在《黄金时代》里认识了萧红。我忘记了我怀着怎样的初衷,但是看完电影之后所带来的感触久久无法释怀,以至于到现在我还记得。那竟然已经是五六年前的事了。
我从来不知道原来苦难,可以在一个人的身上这样的集中。脱离家族、被做人质、失去孩子、贫穷、战乱、情变、疾病,这些人世间最为痛苦的经历,萧红一个都没能躲过。从北平到哈尔滨,从青岛到上海,从重庆到香港…她一次又一次地离开,一次又一次地踏上新的征程,所不同的,是地点;所相同的,便都是在逃亡。
“备有两种纸烟,一种价钱贵的,一种便宜的。自己抽便宜的,客人来了抽贵的。”可能我们记忆中的鲁迅大概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但是萧红笔下的鲁迅,似乎是随着她的描述,而越然纸上甚至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她从不刻意地去描写人性的恶与悲,她带的底层百姓生存本身困境的生存原因去探求而不是立于顶端的俯视。她在《呼兰河传》中,用她所特有的儿童化视角,引领着我们去听去看去感受,用自己的身临其境来体会那个时代,那个地方的生存现状。用诗一般的意境,含泪的微笑,守护着心灵的家园,《呼兰河传》是叙事诗,一副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凉的歌谣。
“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头儿在墙根站着,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头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他刚想说:“你们也变了…”旁边走来个乘凉的人。”萧红对大自然的细腻观察和热爱,在她笔下,一切天空物体的变化多端,似有似无,给了我们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而且这种空间不受约束,表现了无限的可能性。
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性作家,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和对行文结构的处理,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萧红是典型的女文青的性格,爱折腾,不愿守本分,她的一生泛泛而言是很惨的、短命、穷困、奔波,她从十九岁离家出走,这一走便再没回头,中间只辗转回去过一次。
【人物|萧红|人物|萧红 生前何必久睡 死后自会长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