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篇序言

这一篇急就。这一篇是序言。解释如下:原来写好的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篇弄丢了,今天整理的时候发现问题了,找寻无果,所以便只好作罢。这不,有了这篇序言,为第十一,第十二和第十三。
并没有文字是孩子的感受,所以序言并非墓志铭的另一种说法,是不够喜欢吧?自己的文字。我想起了去年之事,因为文章是写在电脑里的,电脑被盗走了,还有我的小PAD,为什么不连充电器拿走?你拿走了我的左鞋,如今做的比这个更可恶!不好意思,我用一下感叹号。人生平淡如水,逗句惯了,不妨加一个感叹,是造化乐趣。并没有诅咒或者祈祷的意思。《追风筝的人》里面说,最恨的是小偷,岁月是神偷,我们要保管的东西如果多了,不免得担心被偷盗。其实,这半年来的感觉是,当需要一个东西的时候,第一反应是我有,第二是它在我的电脑里,第三是我的电脑没有了。没有去细想电脑里有什么东西,只是在某个东西需要的时候会想到它在电脑里,然后不禁感慨,它已经不在了。像极了人生是吧!哪一点呢?
说说序言吧。我相信有些人是不看书的序言的。小时候从不看,中学时代也不,到了大学忽然翻看到序言,以后拿到书便必看这一部分了。序言有一部分是剧透,却并不讨厌,总体上的概述是有益的,也表达了作者的看法或立意。想起看过的许多书,忘得差不多了,看书的时候也没看懂,序言给的见解也未感受到,确是一回低效的读书了。记忆里有《虹》,不回忆了,我记不起第十一篇的名字,第十二篇的名字,第十三篇是:第十三种颜色。看一眼五十篇的目录,想到了“喜欢”,发现还没有,记忆里是有这一篇的,所以十一或者十二就是喜欢了。既然,十一已经说了序言,那十二就是喜欢了。意外的收获,你说是吧!
有的书不止一个序言,三四个,五六个的也有。有的书因为再版后有变动,所以也会出新的序言。《那些忧伤的年轻人》,《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这两本是。序言可以让别人写,比如你有本书,我给你写序言,好不好?没有序言的书一定有吧?我见过的,记忆中的好像都有,你有见过那样的书吗?许多书是没有生命的,但是有一些不一样。人赋予了它生命,书的生命的延续和精神的传承是难以察觉的,和书对话,是很贴切的。很难去彻底明白一本书,但有了序言就好多了,你们点头微笑,互换简历,开启合作时刻,希望你们能开辟新的生意模式。
【第十一篇序言】你最喜欢的一本书是什么呢?有没有思考过?我没有,现在也不想想,你知道的。你不知道的话,就算了,这不重要。因为这个问题也并没有多大意义,书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的,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是,一个问题是,什么是进步呢?概念定义的越来越多,所以记不住啊!
那么,序言呢?序言的原名是什么呢?结果是真实存在的,却被我遗忘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