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精读---以当代视角看心学《卷上·徐爱录》06
【原文】:
〔6〕爱问:“昨闻先生止至善之教,已觉功夫有用力处。但与宋子格物之训思之终不能合”。
先生曰:“格物是止至善之功。既知至善,即知格物矣”。
爱曰:“昨以先生之教,推之格物之说,似亦见得大略。但朱子之训,其于书之‘精一’,论语之‘博约’,孟子之‘尽心知性’,皆有所证据。以是未能释然”。
先生曰:“子夏笃信圣人。曾子反求诸己。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今既不得于心,安可狃于旧闻,不求是当?就如朱子亦尊信程子。至其不得于心处,亦何尝茍从?精一博约尽心,本自与吾说吻合,朱子格物之训,未免牵合附会。非其本旨。精是一之功,博是约之功。曰仁既明知行合一之说,此可一言而喻。知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事。‘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朱子错训格物。只为倒看了此意,以知心知性为物格知至,要初学便去做生知安行事。如何做得”?
爱问:“知心知性,何以为生知安行”?
先生曰:“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原。知心即是知性。‘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知天地之化育’。存心者,心有未尽也。知天如知州知县之知,是自己分上事,己与天为一。事天如子之事父,臣之事君。须是恭敬奉承,然后能无失。尚与天为二。此便是圣贤之别。至于夭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夭寿之故,便把为善的心变动了。只去修身以俟命,见得穷通寿夭,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事天虽与天为二,已自见得个天在面前。俟命,便是未曾见面,在此等候相似。此便是初学立心之始,有个困勉的意在。今却倒做了,所以使学者无下手处”。
爱曰:“昨闻先生之教。亦影影见得功夫须是如此。今闻此说,益无可疑。爱昨晓思,格物的‘物’字,即是‘事’字。皆从心上说”。
先生曰:“然。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中庸言‘不诚无物’,大学‘明明德’之功,只是个诚意。诚意之功,只是个格物。
【译文】:
徐爱问:“昨天听闻先生的‘止至善’的教导,已经觉得功夫有着力的地方。但思来想去与朱熹关于‘格物’的观点始终不能吻合。”
先生回答道:“‘格物’是‘止至善’(达到高深的智慧且和善美好)的功夫,如果领悟了何谓‘至善’,也自然就理解了何为‘格物’ 。”
徐爱说:“按照昨天先生的教导,推导格物的释义,好像明白了些大略要义。但朱熹的学说,在《尚书》有‘精一’论,《论语》中有‘博约’论,以及孟子的‘尽心知性’学说,这些都有依据。所以我还是不能消除疑虑。”
先生说道:“子夏坚信圣人,曾子反省探求于自身。坚信圣人固然是对的,然而却不如在自身上探求更为之真切。现今仍未消除心中的疑虑,又怎么可以轻信旧说,不探求正确的答案呢?就好像朱熹先生也遵信程颐及其学说,但对于不符合自己想法的,又什么时候盲目听从呢?‘精一博约尽心’这些学说,本来和我的学说是吻合的。而朱熹对格物的阐述,未免有些牵强。非‘格物’的主旨。追求精纯是为了达到专一的功夫,广求学问是为了达到恪守礼法的功夫。既然你已经明白了何谓‘知行合一’,那么这些话一说你就会明白了。领悟内心/性/天理,是‘生知安行’的人应作的。存养内心/心性追求天理是‘学知利行’的人应做的事。无论寿命长短,都坚持修身以领悟天理,是‘困知勉行’的人应做的事。朱熹会错‘格物’的含义,只是一位内把这个概念颠倒了。把领悟内心/性/天理当作初学者应作的格物之事,而初学者去做‘生知安行’的人应作的事,又怎么能做的到呢?
徐爱问:“知心知性,为什么是‘生知安行’的人才能做到的呢?”
先生答:“(第一种人)性,是心的本体。天理是性的本源。领悟心体便是领悟了‘性’。只有天下至诚的人能领悟到‘性’,领悟天地的造化孕育。
(第二种人)需要存养内心,是因为心还未达到极致(至善)。知天的知就像知州知县的知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的事都要知道,已经与天性合而为一。‘追求天理’就像儿子侍奉父亲,臣子辅佐君主,必须恭敬诚意,才能没有过错。这样仍旧与领悟天理是两件事。这便是圣人与贤人的区别。
(第三种人)至于无论寿命长短,都坚持修身以追求领悟天理。耐是教导初学者要一心为善。不能因为生命和寿命的变化,便把向善的心动摇了。”只要去修身以等待领悟天理,即便寿命有长短,有领悟天理这个目标在,我也不会因此动摇。追求天理虽然与领悟天理是两件事,但学者已经知道了天理的存在(有了领悟天理的目标)。俟命,便是还未见到,但在此等候见到。这就是初学者立志的时候,要在困境中刻苦勤奋的原因。如今(因朱熹的学说)大部分人都颠倒而行,所以导致学者的功夫无下手处。
徐爱说道:“昨天听闻先生的教导,也隐约感到应该如此下功夫。今天听先生详解,已经没有疑虑。昨天我思考‘格物’的‘物’字,就是‘事’字,都是从本心上来说的。”
先生回答道:“正确,身体的主宰便是内心。内心所发出的便是意念。意念的本体便是知觉。意念覆盖到的地方便是物。如果意念用在孝顺父母,则孝顺父母则是一物。意念在于辅佐君王,那么辅佐君王便是一物。意念在于仁民爱物,则仁民爱物则是一物。意念在于眼看耳听口说身动,那么眼看耳听口说身动则是一物。所以我常说么有心外的道理,没有心外的事物。《中庸》写道‘心不诚就没有万事万物’《大学》写道‘弘扬美好且善的心性’这些功夫,都是指诚意。而诚意的功夫,便是格物”
【详解】:
本段如果弄清几个源自于其他典籍的引语,多读几遍自然可以弄懂。
精一:精纯/精粹且专一。
博约: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生知安行:圣人方能具有的资质,谓不用学习而懂得天理。
学知利行:需要多存养内心而达到圣人境界的人,多指贤人。
困知勉行:在不断克服困难中求得知识,而后努力尽力实行。
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无论寿命长短,都坚持修身以追求领悟天理。
有一段可能难以理解,但要明白,本段讲的是什么,本段主要讲述的是功夫论及下功夫的顺序。接下来我们看看详细情况。
阳明先生说道:“朱子错训格物。只为倒看了此意,以知心知性为物格知至,要初学便去做生知安行事。如何做得”?
可能会有朋友问到,心学不是也主张在内心上探求吗?为什么这句阳明先生说朱熹是错误的?其实这要结合本段来理解,本段重点讲的是如何下功夫,或者更细致来讲,是下功夫的顺序。先要弄懂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都谓何意。自然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大多数人处于困知勉行的阶段,但都在苦苦追求要领悟内心/性/天理。这个目标没有错,但在下功夫的顺序上,要实事求是,从‘夭寿不贰,修身以俟’做起。简单来讲,要先下功夫,重心在‘格物’(格除内心不当的私欲),而后讲求存养内心/心性追求天理,最后才可以达到圣人的境界,才是知心知性知天。
原文摘自国学梦网站(http://www.guoxuemeng.com);译文为结合《传习录》叶圣陶点校版翻译。
【《传习录》精读---以当代视角看心学《卷上·徐爱录》06】详解部分系作者原创,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文章图片
推荐阅读
- 慢慢的美丽
- 《真与假的困惑》???|《真与假的困惑》???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 《跨界歌手》:亲情永远比爱情更有泪点
- 诗歌:|诗歌: 《让我们举起世界杯,干了!》
- 期刊|期刊 | 国内核心期刊之(北大核心)
- 《魔法科高中的劣等生》第26卷(Invasion篇)发售
- 人间词话的智慧
- 《一代诗人》37期,生活,江南j,拨动心潭的一泓秋水
- 广角叙述|广角叙述 展众生群像——试析鲁迅《示众》的展示艺术
- 书评——《小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