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第四6(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里仁第四6(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文章图片
【原文】: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乎矣?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章旨】:本章是孔子告诫人努力行仁道,仁非难致,只是不肯用力于仁耳。
【注释】:尚:意同“上”,胜过。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乎矣:言或有人果能一天之内奋然用力于仁吗?
【语译】:孔子说:“我没有看见过真正爱好仁道的人,也没有看见过真正憎恶不仁的人。爱好仁道的人,将仁看得是至高无上的;憎恶不仁的人,其行仁道时,不使不仁的事情加在自己的身上。天下有人能在一天之内奋然努力于仁道的吗?我没有见过努力行仁道而气力不够的。或者世上真有这种人,但我还没有见过啊!”
【释义】:
孔子讲,“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孔子这里说了两种人:一种是“好仁者”,好仁者是一心向往仁的正人君子、圣贤之人,孔子说他没有见过这样的人;另一种是“恶不仁者”,这种人比好仁者逊色一等,他虽然不能够念念向往仁,他至少能做到厌恶不仁。譬如,遇见没有仁德的人,遇见小人,他会厌恶,不与之为伍,这种人心中有好有恶,他喜欢跟仁德的人在一起,可是对于没有仁德的人,他就不喜欢。这种人,不能称为仁者,只能称为恶不仁者。为什么?因为仁者,前面讲到的,“苟志于仁,无恶也”。真正一位仁者,他把心中的好恶放下了。但“恶不仁者”,也很难得,他至少能够明辨是非,知道哪个是仁,哪个是不仁,他愿意亲近仁者,而远离不仁者,在普通的批注里都是这么讲的。
其实孔子的意思更深。孔安国在批注里讲:“好仁者,无以尚之。”“无以尚之”是“难复加也”。“尚”是通假字,通“上”,没有再往上的了,也就是,好仁者是最顶尖的,他已经达到最究竟、最圆满,因为他凡事皆依仁,不违仁。正如前面讲的,他能做到“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好仁者真正做到了,这是最上等人,所以“无以尚之”。
“恶不仁者”,是还在努力过程中的人,还没有达到仁的境界。孔子说,他也没见过这种人。这是一种感叹,这种人是什么?他不愿意跟不仁的人接触,不愿意跟那些有害于身心仁德的环境接触。远离恶人,远离污染的环境。“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他不会让那些恶人连累自己,也不会让污染的环境污染自己的身心。
孔安国先生讲,“恶不仁者,能使不仁者不加非义于己,不如好仁者无以尚之为优”。厌恶不仁的人,他在力行仁道,他会远离不仁者,使不仁者不能把那些不符合道义的事情加到自己身上,也就是他能够洁身自好,不去作恶,这称为“为仁”。为仁在修仁,他还在修行过程中,没有达到圆满。这种人,比起好仁者就逊色了,好仁者“无以尚之”,没有人超过好仁者,为什么?他念念不违仁。
所以好仁者与恶不仁者,是孔老夫子说的两种为仁的人。但这两种人孔老夫子说都没有见过。可见真好仁、为仁之难。
孔子又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乎矣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加上前面的未见,这段话有三个未见。
第一个是“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和恶不仁者属于“成德”,已经成就了德行,孔子说没见过这两种人。事实上就是如此,能完全时时都达到仁或者时时刻刻恶不仁者的,真的稀有。因为这几乎没有个人的私欲杂念了,惟精惟一。
第二个是“用力之未见”。有“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有没有一天能完全做到的?虽然我们现在做不到好仁者的境界,甚至连恶不仁者的境界都做不到,恶不仁者是一辈子远离不仁,我们没做到。做不到,有没有一日做到的?一日用功,这一日能达到仁,孔子说他也没有见过。我相信,因为一日是一天24小时念念不离仁。反省自己,真没做到。一不小心就打妄想,或者陷入贪嗔痴的念头了。包括一直说要实修念佛,练念念都聚焦于一句佛号,但是根本就做不到一天24小时不离佛念。总是别的念头插进来。或者被外界的五欲六尘所牵动,心跑出去了。
第三个是“用力而力不足者之未见”,我们真肯干,真开始用力,而说力不够的是没有见到的。就像孟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孟子跟齐宣王说行王道是要保民而王,发自内心的对百姓行仁政。但齐宣王觉得自己好像做不到。孟子就以背着太山跨越北海这样的事情以及为老人折枝这样的事情进行比较告诉齐宣王,行仁政不是背着太山跨越北海这样的事情,而是为老人折枝这样的事情。不是不能,我们没有这样的能力,而是不为,不去做。不愿意真的放下自己的私欲杂念,自己的妄想执着,不愿意真的志于仁道,志于圣贤。
所以前面两个未见是让我们看到现实。现实就是真的没有人能成就好仁、为仁、恶不仁的圆满的德行。而最后一个未见,又是来鼓励我们。告诉我们本自具足成就仁德的一切条件,力是足够的,只是我们不为。所以,劝勉我们一定要坚定的去为。这是圣人对我们无尽的慈悲,当头棒喝又良言相劝。
【里仁第四6(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所以读完这段,感觉真的是无比惭愧。朱子建议我们,一定要身临其境,好像孔子就在面前教训我们。孔子在说:你有没有一日用其力于仁?我们嘴上说想做君子、想做圣贤。但有没有在一天之内,用全力去做到,有没有?有谁能这么做?果然这一日能够用尽全力去行仁,这一日就是君子、就是圣贤。倘若功夫能够继续,那这一生必定成圣贤,问题在于我们一日都不肯用尽全力去做。
反观自身,明知做圣贤好,也有志于做圣贤,可是真干还没达到,没有用尽全力,对自己的习气烦恼还纵容姑息,不能够努力去改掉,真的是在因循度日。念头里夹杂着许多的不善,还不能够全力摒除,让心清净下来。明知自己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但就是不愿意放下或者认错。说了要念念觉,念念用善念,用感恩,用慈悲。但就是不去真正的用功。
所以功夫不能成片,做不到“无终食之间为仁”。一造次,一急起来的时候,就忘掉了,或者一遇到危险关头,颠沛的事情,马上就忘掉了,还是自己原本的那套烦恼习气起用。说明什么?我们希圣希贤的志向,还不够坚定。换句话说,我还没有为仁的这个愿望,为什么?因为我们一天都做不到。果然我们能够欲为仁,欲是自己真有这个愿,有这个志向,怎么可能力不足?所以孔子说,他没有见过,没有见过一个真想为仁而做不到的,他看到的是没有一个人能够一天真正全力去修仁,原因就是志向还不够。所以我们还是要多学习圣贤之道,多听讲,让我们的志向能够提起来。
古人讲,三日不读圣贤书,就面目全非。为什么?他的志向就堕落了。现在不要说三日,一日就不行,一日不读圣贤书,不听讲,那就面目全非。果然我们有这个志向,力修仁道不难。圣贤之道是知难行易,真正知道了,做起来不难,为什么?我们知道自己本来就应该要仁,那为什么做不到?还是知得不透彻,所以要在知上下工夫。
孔子说:“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大概是有的,只是我没有见到。孔子说话很委婉,孔安国在批注里讲:“谦不欲尽诬时人,言不能为仁。故云,为能有尔,我未之见也。”孔安国说这是孔子谦虚,也不能够把当时的人都骂尽了,这一句是孔子谦虚的话,委婉客气的话,前面说的真的是实话,有谁能一日用力行仁?孔子没有见过。这里是孔子客气了一下,也是鼓励我们要去力行。
我们要反省自己,我到底有没有去尽力行仁?这个仁,在社会上确实很难见到。孔子那个时代他就说见不到了,我们现在事隔两千五百年后,比孔子当年的时代污染更严重,更难见到了。那我们自己该怎么样去学习仁、践行仁?孔子讲,要好学。现前社会中找不到仁者了,我们从经典里找,从古圣先贤的典籍里找。天天读圣贤书,天天不离圣贤教诲,不愿意跟这个世间凡俗同流合污。这样虽然不能成为好仁者,也能成为恶不仁者。但是这样的人非常少。不仅说在世间名利场中根本找不到,即使是在弘扬推动传统文化教育的场所里,譬如佛门的寺院里,也是非常少。有多少寺院里能够做到天天讲经弘法不断?信众天天学习经典不断?这也算是凤毛麟角了。所以孔子讲,“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是真的难。
但再难也要去做。这才是孔子说这段话的意图。他是在勉励我们,难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志于仁,真志于仁是一定可以做到的,因为力不足者是没有的。孔子用他的一生为我们做了表率,他用他的生命告诉我们是可以的。那我们为何要自暴自弃,甘愿做个小人呢。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为仁取决于我们自己,跟别人没有关系。自己用力于仁,当然一定能做到,不可能说力不足。说我现在力不足,做不到,那是借口、搪塞,掩饰自己的不诚。
所以我们自己学了这一章就要自勉、自警,警惕自己,我的心是不是真的有志于仁?我自己的行为是不是真正用力于仁?天天这样去反省检点,这叫“力行近乎仁”,我们就能够接近圣人。所以,圣人不难,我们要肯做圣人才行,真践行才行。这是孔子给我们讲这段话的主旨,是在勉励我们。


?.7x&B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