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了我的奶酪》—刷了四遍的书籍

初识
第四次读《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书,第一次读是大学时期,现在回想,感觉自己整个大学时期都是迷迷糊糊就度过了,那个时候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可以做什么,对于未来有憧憬却也迷茫,好像有无限的可能,却又不确定这些可能在哪里。阅读,也许是永远都不会错的选择。那个时候我很害怕读超过300页的书,超过这个数字这本书就太厚了,自己非常有可能会弃书。而这本书只有200页,很符合我的要求。
当初看完之后的最真实的感受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当天晚上跟舍友聊了一下这本书,觉得自己就是哼哼,害怕变化,拒绝变化。
简介
这是一本短小精悍的故事书,讲述了2只老鼠嗅嗅、匆匆和2个小矮人哼哼、唧唧找到了一个无比巨大的奶酪站,他们为此欢呼、兴奋,而且习惯了这种生活。但是当某天奶酪站的奶酪“突然”不见了之后他们的应对方式以及反应的故事。面对变化,嗅嗅和匆匆坦然接受,并积极应对。他们每天都关注着奶酪站的变化,并每时每刻都准备着应对变化。而哼哼和唧唧却慢慢地习惯了奶酪就在那里的生活,不再关注外界的变化。直到某天变化来临,他们除了震惊,还不愿意接受变化。直到最后被生活压到墙边,唧唧才开始接受变化,并努力克服自己的恐惧,开始应对。
【《谁动了我的奶酪》—刷了四遍的书籍】两点分享
1、“如果不再恐惧,你会做什么?”
常常会觉得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很多,想要尝试的事情也很多,但是就是会莫名地在自己的脑海中想很多假如、我会遇到的困难、我有没有能力面对这些困难、我有没有勇气面对这些失败……
在做项目的时候,提前预想会有的风险当然很重要,但是如果想得太多太全,其实何尝不是在束缚自己。
几年前,在古典老师的书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英特尔公司曾经有很大的一部分利润来自存储器,但后来日本公司研发出了性价比更高的储存器,市场不断被缩小,首席运营官格鲁夫就这个问题跟董事长兼CEO的摩尔沟通,他问摩尔“摩尔,如果我们下了台,你认为新进来的这个家伙会采取什么行动?”摩尔犹豫了一下说“他会完全放弃储存器的生意”。格鲁夫盯着摩尔说“既然这样,你我为什么不走出这扇门,然后自己动手?“后来的结果我们有目共睹。这就是当他们不再恐惧的时候,会做的事情。
偶尔也会问自己,“如果不再恐惧,我会做什么?”每次当我问完自己这一句话,都会觉得瞬间想做的事情、可以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当然,有时候怀有一些恐惧是必要的,而且很多时候,其实我们真的很难做到不再恐惧。
曾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经历了外婆和姨父的离世,尤其是姨父的离世给我的冲击真的很大。明明一两个星期前还探望过他,还很开心差不多可以出院了,结果却突然收到离世的通知。那个时候,对于死亡的恐惧让我意识到我们真的不会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到来。那一年我去了西藏、辞了自己不再喜欢的工作、独自一人去了北京。人生中会恐惧的事情真的太多了!
有一次问一个前来参加《人生游戏》的团友"你为什么会想要玩这个游戏",他说“随着年龄的增加越来越害怕死亡,而且我的父亲已经很老了,我想提前感受一下”。从小到大,没有一个学习课题是跟人生的重要命题相关—亲密关系、婚姻、养育小孩、死亡。当他们来到我们身边的时候,才发现我们并没有任何的准备,但不得不面对。很多时候,我们是哼哼,不愿意面对这个现实。直到我们想要站起来继续走下来的时候,我们才是唧唧。
但哼哼是不是就是失败的人呢?我们也不得不接受,有些时候有些事情或者有些人,就是要哼哼的角色才能应对或作为中间的缓冲地带。心理学中有个词叫人格面具,它是个人应对世界的方式,在不同的情境中,我们也会在嗅嗅、匆匆、哼哼和唧唧中转换。谁更好?要看场景。
2、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对于唧唧每次都想要跟它的朋友哼哼分享,带领它走出奶酪C站的行为,深有同感。
以前我会更多地专注于自己,当我发现不喜欢这个自己时,就改变。但是当我开始从事培训行业,却变得越来越爱改变别人,希望他们能够朝着他们想要的方向变得更好。例如我的朋友想要去旅行,这个想要讲了好多年,但她觉得自己没有时间、没有人陪、没有那么多钱,这是真正的问题吗?我觉得不是。那好,我来帮你解决,时间、预算你来定,地点我定。最后她真的成功出游了。很多时候,在你看来的问题,找对人,问题就迎刃而解。更多的时候,我发现他们并不喜欢这些由他人推动的改变。
很想证明我们是可以改变的,甚至是轻易改变的。但事实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曾有一段时间,我甚至开始怀疑我是不是那个错的人,生活是不是就是这样?冰山理论或心智模式的底层,其实是这个人深层次的内在的东西,如果不转变驱动力、思维模式,没有一颗想要改变的心,无论外人如何努力,都没有办法改变他们。正如唧唧最后的感悟:哼哼必须独自克服贪图安逸和恐惧的心理,去寻找前进的道路,而这个过程没有人能够代替他或者强迫他,他必须通过自己的体验明白变化的好处。我能够改变的也只有自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