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学前沿|钛媒体总编辑杨瑨:公众“向求内”,催生了互联网时代的疗愈经济

心理科学前沿|钛媒体总编辑杨瑨:公众“向求内”,催生了互联网时代的疗愈经济
文章图片

钛媒体内容合伙人、总编辑 杨瑨
9月9日,壹心理主办的9.9行业之问,第五届“十年心理 变与不变”心理行业峰会在线上举行,钛媒体内容合伙人、总编辑杨瑨分享了他对互联网、科技发展浪潮下的公众心理趋势的观察 。从近期心理健康诞生的最大单笔融资来看,资本已经在押注心理健康赛道,心理健康行业也再次被推倒聚光灯下 。
那么如何看待互联网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发展的“A面”和困惑的“B面”?杨瑨分享了诸多反思 。
网络上的公众情绪爆发,逐步催生了公众“向内看”的心理需求 。比如,快手知名主播拉姆被前夫泼硫酸致死,几百万粉丝在其账号下悼念;饱受大厂内卷、“996”问题困扰的互联网职场人,集体经历着职业焦虑和生存恐惧 。当中国公众开始寻求“反脆弱”和 “向求内”,大家面临到的心理相关问题越来越严重 。与此同时,疗愈经济市场正在开始逐步兴起 。收纳整理师、宠物陪伴师、职业倾听师等具有“疗愈作用”的新型职业逐渐兴起 。
不过,心理健康行业未来的发展,根本上不是资本的问题,最根本的是怎么样用良性而健康的资本,去解决人才的问题、理论支持系统问题,包括心理行业的行业规范、行业标准的问题 。这样,我们才能再把10年前在发达经济体曾经火过的(心理健康)赛道,在中国再做一遍 。(本文首发钛媒体App)
以下是钛媒体内容合伙人、总编辑杨瑨演讲,略经钛媒体整理发布:各位好,感谢壹心理的邀请 。各位在座的嘉宾以及屏幕前的网友,大家下午好 。相信我今天是被作为一个产业与科技的观察者和媒体总编辑的身份来被邀请到现场,也感谢壹心理的同行给我这个再次跟心理学界人交朋友的机会 。但与此同时,我自己同时也是一位心理学爱好者 。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一位母亲,为了搞清楚我的孩子们在想什么,也曾经自己买来《儿童发展心理学》这样的图书来跟队友一起来学习 。我对心理学的兴趣除了职业之外,也来自于自己的身份 。
我关注科技产业接近10年了,在今天这样的场合事实上我也是保持一贯的态度:越是关注科技与互联网的发展,反而常常会反思互联网发展给我们带来的一些“B面” 。
互联网的A、B面既然说到“B面”,肯定是先有“A面” 。
本周负责投融资内容的小伙伴转发给我一条新闻,在中国创投领域在心理科学领域最大的单笔融资诞生了(字节跳动投资了一家做心理健康的公司),我触动很大 。钛媒体App曾先后梳理过2019至2020年在心理学和健康领域投融资项目数,2020年是51起,今年才过去三个季度,行业里面已经有10起左右的相关投融资发生 。
首先从资本层面已经在关注心理健康行业的变化和升级,这一定是好事,再次把心理科学行业推到聚光灯下 。这是互联网经济带给我们的“A面”,很多行业都是互联网经济非常大的受益者 。正如上位的嘉宾分享中提到:如今中国有心理学知识需求的人群规模超过了10亿 。这个官方数据跟这组数据放在一起来看——“工信部公布的中国人移动电话保有量也就是智能手机,总量是16.8亿” 。按照现有公开的人口数算一下,人均拥有智能手机是1.14部,16亿跟10亿放在一起看,中间的联系不必再多说 。
如果没有互联网科技的发展,我们很难说中国通过庚子年的抗疫能走在全世界领先的地位,我们的国民级产品“健康宝”也征服了全世界 。我们是跑在互联网、跑在网络上的国家,我们都享受到了互联网技术的红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