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情绪勒索的枷锁

在中国的社会文化生活里,我们往往被教育:不要跟别人发生争执,要忍让,要奉献……而这些特质更容易助长情绪勒索的发生。
“老婆,我今天可能会忙到很晚,先跟你说一声了。”
“是啊……你的事业最重要了,尽管在外面干出一番大事业啊,反正家庭不重要嘛。”太太一脸不满地说。
“我这样拼命,难道不是为了这个家吗?”
“没关系,反正我就是没人爱。我条件这么好,也不是非你不可……”
他实在受不了太太。有时候,他会赌气地跟太太说:“不然你去嫁给你说的那个人啊!”
结果太太瞬间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哭个不停,他只好不断地说些好话哄着太太。
虽然老是安抚着太太让他不免有些抱怨,但他却也下意识地认为自己“真能干”,“居然可以把这么难搞的人,应付得这么好”,以及“太太这种人就只有我才能处理得来”,甚至他还享受着一种“太太永远猜不透他在想什么”的乐趣。
【打破情绪勒索的枷锁】

常觉得自己不够好的男孩
其实,这种感觉他并不陌生。他的爸妈常对他说:
“你对爸爸讲话怎么这样?”
“我们家常被瞧不起,你都没想过我们为你承受多少,你真不知道感恩。”
“你身为晚辈,就不应该……”
“反正你长大了嘛,有自己的意见,你想的都对。”
“你不按照我的意思去做,就是不孝。”
“养你这么大,有什么用?”
“你看人家隔壁老梁,儿女多孝顺,不但跟进跟出,过年红包也好大一包。”、“我做这么多就是为你好,不然你走啊,丢下你的老父亲、老母亲,走啊……”
他很不喜欢这样,父母的每一句话,一方面把他贬低得一无是处,另一方面却又挑动着他怕做不好的罪恶感。
于是,他常感到自己不够好,觉得是自己的错,才会被嫌弃。但因为说话的人是父母,他也不能说什么,因为说了就好像自己是一个很爱计较、很不像男人的人,而且更可能又会被挑剔、被瞧不起。


我们在原生家庭受的伤
在中国的社会文化生活里,我们往往被教育:不要跟别人发生争执,要忍让,要奉献……而这些特质更容易助长情绪勒索的发生。
让人难以逃脱的情绪勒索
什么是情绪勒索?对情绪勒索者来说,因为他们对于自己成长经验或生活中的沮丧、无力,没有能力面对与处理,于是他们常用推卸责任的方式,将无法消化的沮丧、无力往外丢,抱怨别人做不好、做不到、不会想等,试图控制住被勒索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