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当文学作家去写短视频脚本( 三 )
就在9月初,晋江一位签约作者因拒绝在卷首文案中透露关键情节,却被读者认为她“文案欺诈”,没有事先告知主角有“出轨行为”而被大肆攻击、谩骂 。9月15日,该作者选择放出这篇小说的完整大纲,并不再更新 。
读者们严苛的道德标准背后,代表了一种对文艺作品的全新观点——他们盯着文案里的“排雷”就像母亲盯着奶粉的成分表,需要绝对的透明和安全,否则就要求作者“退钱” 。网文的订阅模式使得读者更看重自己的“消费者”属性,也将文艺创作完全地商业化 。
在这样的环境里,为了推广作品也好,为了迎合市场也好,大部分作者们都选择了从创作者转向了贩卖者 。
当年痛斥郭敬明与韩寒作品不够文学性的评论家们一定没有想到,十年之后,畅销小说已经彻底沦为了生产线上的商品 。他们被文娱公司用无数个"S"来评级,被贴上简单的标签出现在招商的PPT中,被IP孵化下游用来进行竭泽而渔式的影视、游戏和动漫开发,与"文学性"更加渐行渐远 。
2020年9月,在面对"靠推广赚流量"的指责时,作家七英俊转发非议的微博,赌气称自己的定位就是一个网红,而非作家 。
03 新时代:作家真的不靠写书赚钱了吗?在2019年最受欢迎的小说《那不勒斯四部曲》中,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塑造了两个20世纪40年代的贫困的小女孩形象 。她们因为《小妇人》而受到启蒙,树立了当作家的梦想 。
幼时的她们坚信写作能够带来财富,帮助她们脱离贫困的泥沼 。
时间推进到当下,物换星移,在如今的中国,更常见的情况是,作家们侥幸以一本作品获得成功,然后便迫不及待地将名利变现,很少再有好的作品问世 。让人不禁想问,难道他们真的没有办法靠写书赚钱了吗?
我们不如来算一笔账,按照中国现行的版税标准,大多数在3%到10%之间,假设一位作家花费一年的时间写作了一本三十万字的小说,定价在50元,首印数量为一万册,那么他的报酬就在15000元到50000元之间 。而一个没有固定读者群体,无人问津的纯文学作家,首次出版的图书销量可能还不到一万册 。
像余华这样的纯文学大家,仅凭一本《活着》就常年盘踞文学畅销榜,版税收入傲视群雄,堪称奇迹,他戏称自己是靠《活着》“活着”,普通作家难以望其项背 。而近年来书号又不断收缩,一本图书的出版流程平均要两到三年,出版也没那么顺利 。
文章图片
纯文学市场的凋敝逼迫着作家们“堕落”,那些曾经写出过一本两本好作品的作家们纷纷转型,趁着被人彻底遗忘之前利用各种渠道变现,也就情有可原了 。在利益面前很少有人还能够坚持原则,报酬的低廉直接带来的是文字工作者自尊心的低廉 。
相比之下,网络文学市场的火热让人眼馋 。2020年,根据作家尾鱼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司藤》获得了巨大成功,尾鱼的小说全部卖出了天价版权 。据业内估计,尾鱼在2020年的收入或可达五千万人民币 。
的确,网络作家卖IP的日子或许要"殷实"很多,版权交易数额一再刷新着人们的认知,像尾鱼这样年收入或可达五千万的,在《司藤》播出之前,竟然还不能算是晋江的头部作者 。
但互联网行业,往往都是二八效应,网络作家中能盆满钵满的也仍是少数 。在2018年发布的《网络文学发展报告》中,月收入高于5000元的作者占比仅为15.4% 。大多数网络作家的收入都不稳定,也更需要运气,“不如打工” 。
推荐阅读
- 投稿|一度超越微信登AppStore榜首,但“元宇宙”社交也难逃“月抛”魔咒
- 投稿|陕旅饭店集团破产重整,昔日“混改模范”为何沦为反面教材?
- 投稿|疫情之下,本土自主设备如何突围?中国制造的投机主义和长期主义
- 投稿|即视角|出海正当时:欧美、东南亚、中东、拉美市场观察
- 投稿|“东南亚小腾讯”跌入谷底:受阻的业务飞轮撑不起千亿市值
- 投稿|员工行为几乎全裸?深信服“监控门”背后
- 投稿|信任危机?一场针对民族企业的商业“阳谋”
- 投稿|体量庞大,微软还能突飞猛进吗?
- 投稿|估值近百亿,从下沉市场走出来的书亦烧仙草,凭什么成黑马?
- 投稿|浑水创始人遭FBI搜查,屠龙者终成恶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