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防治:道阻且长,长期规范管理是良策

从氧气离不开,到自由呼吸
62岁的马老曾居住在海拔两千米的高原,咳嗽、咳痰的症状困扰了近27年,每到冬、春季因病情急性加重而住院就成了常态 。
在病情最严重时,他甚至无法下床,简单的活动都会出现气短,而在家吸氧就如同一日三餐,万万不能断了 。
马老来到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三部住院接受诊治,经过充分而规范的评估,他被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Ⅱ型呼吸衰竭,侵袭性肺曲霉菌病” 。
从入院第一天在床上吃饭都离不开氧气,到能脱离氧气外出买菜、下棋,马老经过1个月的规范化治疗,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
疗效立竿见影的秘诀就是马老积极配合整个医疗诊治过程,认真吸入治疗药物,合理膳食和作息,并按要求进行了长期的呼吸操、抗阻运动和有氧运动的康复训练 。
通过规范化治疗,像马老这样的慢阻肺患者不仅生活质量、幸福感得到了显著提升,家庭和社会负担也得以降低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防治:道阻且长,长期规范管理是良策
文章图片

01
慢阻肺防治
现状严峻亟待重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我国常见的慢性呼吸疾病 。
新近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20岁以上成人慢阻肺患病率为8.6%,40岁以上成人慢阻肺患病率为13.7% 。据估算,我国慢阻肺患者近1亿人 。
并且,慢阻肺位列居民死因排名第3位,已是与高血压、糖尿病等量齐观的危害居民健康的常见疾病 。
但与其严重的后果相比,慢阻肺在百姓中知晓率、诊断率和治疗率均不高 。许多人只知“老慢支”“肺气肿”,而不知慢阻肺,并在出现慢性咳嗽、咳痰或呼吸困难等症状时,认为只是年龄大了,而不知这是肺功能已经明显下降的信号,需要尽快采取医疗干预 。
慢阻肺通过肺功能和必要检查即可确诊,早诊早治可预防疾病进展、肺功能下降和急性加重住院 。
近二十年,基层医疗机构在政府大力投入支持下,防治慢性疾病的能力不断提高,百姓能够方便地在社区医院测血糖、测血压,基层配备的降压药、降糖药亦能满足百姓的治疗需求 。
然而,肺功能仪作为确诊慢阻肺必备的基本设备,在基层医疗机构中已经配备并应用的寥寥无几,慢阻肺治疗所需要的长期吸入药物配备也很匮乏 。
百姓对慢阻肺的不重视、基层肺功能仪和药物的缺乏,也间接导致了基层医生诊治慢阻肺及其并发症的经验不足,治疗效果不佳,形成恶性循环 。我国慢阻肺防治仍然面临严峻的形势,亟需行业、社会和政府的重视 。
02
传承与开拓
引领慢阻肺学科发展
慢阻肺学科的发展与我国现代呼吸学科的发展相伴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防治:道阻且长,长期规范管理是良策】慢阻肺的防治工作始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当时我国广泛开展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肺心病防治,这一阶段也是我国现在呼吸学科形成和建立的关键阶段 。国内各大医院在这一阶段形成了独立的呼吸科建制,一批优秀的呼吸病学家带领呼吸学科发展和完善 。
然而,由于吸烟、人口老龄化、室内外空气污染等原因,慢阻肺仍然严重危害着居民健康 。但与早期不同的是,现在有了较多可供选择的慢阻肺长期治疗药物,政府投入也在持续增加,百姓对慢阻肺危害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 。
近年,政府提出将肺功能检查纳入常规体检项目,将慢阻肺纳入国家分级诊疗试点疾病目录,多种治疗慢阻肺的吸入药物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和基药目录 。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绘制了我国政府未来健康管理的蓝图,“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位列第13项专项行动,并且慢阻肺是其中重点的代表性疾病 。此外,政府下拨财政专项资金为我国50%基层医疗机构配备肺功能仪,以补充基层防治呼吸疾病的短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