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不好动也是多动症?这种儿童常见病,就诊率却不到20%( 二 )


案例三:
孩子有心事却被误认为多动症
在门诊里,崔永华也遇到过一些案例,孩子并非多动症,而是家长过度担心了 。
今年上小学4年级的小光(化名),被母亲带到医院来看多动症 。“开学这么久了,老师们最近总反映,孩子上课注意力经常不集中,这是不是多动症啊?”
医生给男孩做了测试后,发现他不仅注意力没问题,记忆力也很好 。仔细询问之下,才发现孩子的症结所在,原来,他的父母这段时间正在闹离婚,大人每天的争执直接影响到了孩子的情绪 。小光每天心里都忐忑不安,生怕父母会分开 。
“这个男孩的注意力问题是心理因素导致的,并不是多动症 。只要孩子的父母能及时处理好家庭关系,孩子的注意力问题自然就好了 。”崔永华说,人的注意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多种症只是其中之一,大家千万不要误认为注意力不好的孩子都是多动症 。
多动症患儿就诊率不足20%
在采访中,采访人员注意到,不少家长在发现孩子有“多动”倾向后,第一时间去的往往不是医院,而是各种注意力培训班或感统训练班 。
程程(化名)今年上小学六年级,从上幼儿园起孩子就坐不住,上学校后依然纪律不好、注意力难集中 。不仅如此,他的脾气也很冲,经常一言不合就跟老师、家长顶嘴 。
程程四年级时,妈妈给他报了一个注意力培训班 。96节课的费用就高达4万多元 。
“孩子每周两节课,一次课1个半小时或2小时 。课上老师会带着他们做舒尔特方格训练或是念一串数字,让孩子找出里面某一个重复出现的数字;有时孩子还会头戴电极片,做一些上机答题训练……”程程的妈妈说,这些课程的形式挺多,但效果并不明显,孩子现在上课注意力仍太不集中 。
在北京儿童医院的精神心理科门诊,像程程这样做过注意力训练的孩子并不在少数 。但多数孩子都是因为训练收效甚微,又不得已来医院的 。
对多动症患儿来说,这些五花八门、价格不菲的注意力培训机构到底靠谱吗?
“判断一种治疗方法是否有效,主要是看其有无循证医学的证据 。这些注意力训练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并不能替代药物治疗 。”崔永华表示,各国儿童多动症诊疗指南的一致意见是多动症患儿5岁以前主要是靠行为训练和行为管理来矫正;到5岁以后则首选药物治疗 。
提到用药治疗,家长们不免会对孩子服用精神科药物顾虑重重,生怕会有副作用 。
“目前我国多动症患儿的就诊率还不到20%,而其中的患儿家长能接受药物治疗的只占30% 。”崔永华说,归根到底还是人们的观念跟不上 。
他表示,治疗多动症的精神科药物,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使用,已经过数十年的验证 。孩子只要是在医生指导下科学合理用药,是不用担心用药安全问题的 。相反,多动症患儿如果不及时治疗,不仅学习成绩不理想,心理上还出现压抑、抑郁和自卑等情绪 。而这种没有成就感的状态会伴随孩子整个成长岁月 。另外,多动症患儿孩子经常会遭到老师、家长的批评、训斥,很容易导致人格发育不健全 。
他提醒广大家长,如果孩子学习很吃力,作业总完不成,常常被老师批评,并且已明显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时,就需要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及时就诊 。
“好动”与“多动”有啥不同
“好动”与“多动”仅一字之差,家长们又该如何判断孩子到底是不是患了多动症呢?
“在生活中,家长可以从两方面初步做出判断 。”崔永华分析,首先,“好动”和“多动”在性质上有本质区别 。举例来说,当孩子初到陌生环境,前几分钟往往会有距离感,并表现出怯生生的样子 。哪怕是活泼好动的孩子,也只有熟悉环境后,才会恢复原本的天性 。但是,多动症患儿往往就缺少这一阶段 。就拿上医院看病来说,哪怕是第一次见医生,多动症患儿也非常自来熟,有的孩子不仅在诊室里上蹿下跳,还会抢医生的钢笔、处方,一点没有距离感,也完全不懂规矩和分寸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