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天冷了,婴幼儿要小心这种“致命”疾病

在炎热的夏季,儿科、急诊科等科室往往会接诊比较多的中暑、热射病患者,但在寒冷的冬季,相较其他科室,儿科却多发特殊的「冬季中暑」,导致婴幼儿高热、窒息,甚至发生呼吸循环衰竭、昏迷、猝死等 。
「冬季中暑」死亡率很高,即使经抢救治疗后存活,也很容易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造成智力发育迟缓、肢体运动障碍、继发性癫痫、脑瘫等损伤,严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现在正处于「冬季中暑」的高发季节,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什么是「冬季中暑」?
「冬季中暑」也称婴儿捂热综合症、蒙被缺氧综合征等,在寒冷的天气,家长为了给孩子保暖,在房间内有空调、暖气的情况下,仍穿着过多的衣服;有些与家长同睡的孩子,家长睡着后无意中使被褥捂盖孩子的口鼻 。
外出时,像包粽子一样把孩子包裹的严严实实,到车上后未及时脱衣;宝宝发烧时,有些家长为了「捂汗」,给孩子过多穿衣 。这样相当于让孩子生活在人造的高温环境里,导致体温上升 。
同时,婴幼儿,特别是 1 岁以内的小婴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未发育健全,对体温的调节控制差,对环境的适应性差,体温会随着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 。捂热高温时间长,影响婴幼儿散热,体温会快速上升,使宝宝处于高热状态 。
高热时末稍血管代偿性扩张,出汗增多,使机体代谢亢进,耗氧量增加,此时孩子又被包裹在被褥内,又导致缺氧 。时间稍久,就会造成体内脱水、酸碱、电解质平衡紊乱、合并多脏器功能不全,形成冬季特有的「中暑」现象 。
根据陕西省府谷县医院陈彦飞、杨凤琴对收治的 50 例新生儿闷热综合征及山东省茌平县人民医院袁慎霞对收治的 86 例婴儿捂热综合征合并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临床分析,认为捂热综合症有如下诊断要点:
(1) 患儿发病前健康,有衣被过暖或被褥捂闷史;
(2) 一过性高热,大汗;
(3)有不同程度的缺氧表现,如面色苍白、发绀、心率增快、呼吸急促及抽搐等;
(4) 重症病例有昏迷、呼吸或循环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 。
鉴别诊断:
1. 高热惊厥:高热惊厥虽然同时有高热、惊厥、呼吸、心率增快等表现,但多数惊厥时间持续约数 10 秒钟至数分钟,偶尔惊厥持续较久,惊厥过后意识恢复快,无中枢神经系统异常,无持续性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表现,预后较好;
2. 病毒性脑炎: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炎等颅内感染性疾病,可出现高热、惊厥,累及大脑功能区也可出现呼吸、心力衰竭,重度感染致败血症可出现 DIC、血小板减少等表现,可行脑电图、脑脊液、头颅 CT、MRI 等鉴别 。
治疗手段:
1. 立即打开包被、脱去多余衣物,使宝宝脱离高温环境,可行物理降温,同时可使用布洛芬、泰诺林等退热;
2. 有抽搐者,新生儿使用苯巴比妥:负荷剂量 15-20 mg/kg,单次或分次注射,维持量(负荷量使用后 12 小时):3-4 mg/kg/次,每日一次 。>6 月,安定静注:0.25-0.5 mg/kg/次,极量:<5 岁:5 mg/次,>5 岁,10 mg/次,需要时间隔 10-15 分钟可重复 2-3 次 。
安定儿童禁止肌注,注射应缓慢,3 分钟内不超过 0.25 mg/kg 。如止惊止抽效果差,在有监护、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条件下,可考虑使用力月西持续静滴镇静,新生儿初始剂量:0.5-1ug/kg/min,根据镇静效果调节滴速;儿童负荷剂量:0.05-0.2 mg/kg,2-3 分钟内滴入,初始连续滴注剂量:1-2ug/kg/min,调整剂量至有效量,剂量范围:0.4-6ug/kg/min 。
3. 立即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快速补充液体,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维持内环境稳定,如有血气分析,可根据血气分析调整补液、补充电解质方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