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左手责任,右手利润:ESG投资是什么?为什么?( 二 )


愿景当然很美好,但要落实并不容易 。或许有不少人都相信这只是在自欺欺人,贝莱德(BlackRock)前主管Tariq Fancy在《今日美国》中对此表达了担忧,他担心投资组合经理利用ESG投资中的“E”,声称对环境负责是有利可图的,但推进环境的真正变化根本不会产生相同的回报 。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经济学教授张维迎在2010年写《市场的逻辑》时,正赶上上一波清洁能源投资热潮,其在里面的诸多论述放在今天依然适用:“很多人在谈论企业社会责任的时候,说教和煽情的成分很多,理性分析很少,这会产生一些误导 。这种误导可能使我们的商业环境变得更糟,而不是更好 。”
企业的“社会责任”不被相信,本质上是因为大家默认,社会责任是与企业利益矛盾、与资本的逐利性相悖的 。但是,在张维迎的论述中,在一个健全的市场制度下,企业追求利润和承担社会责任之间,不仅不矛盾,而且是基本一致的 。
他认为,在一个接近完美的制度下,赚钱几乎等同于为社会做贡献,利润可以引导资源的有效分配 。最简单的例子是,创造新能源就是靠利润机制——资源越稀缺,价格越高,企业就越得想办法开发代替能源 。
从这一角度看,当下新能源的投资风口,就是利润与责任一致性的体现 。
当然,张维迎的所有分析都基于一个前提,也就是“健全的市场制度” 。
他强调责任只能由可考核性保证,这也恰恰是当下ESG投资最紧要的命题 。
基础设施尚待建设18世纪开始,最初的宗教信仰者的伦理道德投资逐渐过渡到社会责任投资 。
2004年,联合国发布一份名为《Who Cares Wins》(《有心者胜》)的报告,首次提出了ESG的术语 。2006年,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组织发布责任投资原则((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Investment,PRI),推动投资机构将ESG指标纳入投资决策 。
从责任投资的历史沿革来看,ESG投资的进步性正在于其将“责任”拆分成了E、S、G三个衡量维度 。基于这三个大方向,企业与投资者、分析机构有条件建立起统一的标准,以可量化的指标来为企业的“责任”评分 。
具体到国内市场,ESG起步晚但发展迅速,且监管态度明确,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以推动企业披露ESG相关信息 。根据《2020中国ESG发展白皮书》,全球已有3451家机构加入PRI,国内签约机构51家,签约总数比2019年底增加约50% 。
但是,国内ESG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仍有许多尚待完善之处 。
一方面,自愿披露ESG信息的公司尚属少数 。今年7月,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发布了《社会责任投资的实践与前景——从边缘到主流》的报告,《报告》发现当前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情况仍显不足,2020年占比不到25% 。
更重要的是,国内ESG披露和评分标准参差不齐,制约了投资机构跟踪、对比企业发展情况 。
《2020中国ESG发展白皮书》中,公众环境研究中心撰文分析了国内企业ESG披露质量,其提到,MSCI、晨星等海外机构在底层数据选择上重点参考了第三方机构发布的数据,而国内大部分ESG数据来源是企业年报、半年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ESG信息披露以定性描述为主,辅以定量数据的展示,因此存在非机构化的特征 。
根据上文提到的《报告》,近十年来,我国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上市公司数量翻倍,但经第三方机构审验的社会责任报告数量并未相应增长 。企业ESG信息披露的质量仍有极大的可提升空间 。
以ESG投资的宠儿宁德时代为例,其信息披露在国内已经相对成熟,但在其《2020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对利益相关方的责任板块,也依然可见“鼓励员工进行学历提升”、“普及垃圾分类知识”等定性描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