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评价体系失真,扼住了电商经济的喉咙( 三 )


更何况平台原本应该保持第三方中立的角色,可是我们看到平台在评价流程和展示中明显偏向商家,这是在变相削弱用户的主动权 。
评价体系失真反噬电商经济电商构建商品评价体系之后,消费者和商家围绕好评、差评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斗争,而在这场博弈中,主动权已经从消费者转移到商家 。一方面,商家找到了一套差评删除或修改的方法,差评对商家的影响不如从前,另一方面,商家可以批量生产和复制好评,而不再依靠消费者自发评论 。
本质上,这是商品评价体系的漏洞,但可能却也是平台愿意看到的 。
电商行业发展早期,淘宝们用了一招免费策略,成功聚集起大规模卖家,而后其最关键的任务就是吸引用户,培养用户线上购物的习惯 。在线商品评价体系与在线交易平台的构建,大大消除了用户的疑虑,尤其是前者,为在线商品信息的可信度问题,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解决方案,这也符合电商一开始想要“跳过中间商,让消费者直接受益”的初衷 。
这时候,消费者在交易过程中的主动权得到前所未有的放大,平台和商家都极力讨好用户,以获得交易额增 。
当买家不再认可卖家的信用值时,交易的风险就会加大,平台就存在着用户流失的风险,而这也将严重影响电商平台的收入 。
已经成为电商一极的淘宝曾经回过头来重塑信用体系 。当年,淘宝宣布查封了691个炒作账户,查封2989家店,原因是这批网店涉及重度虚假交易 。另外,有部分刷钻公司不得不退出了信誉炒作领域,比如最大“炒信用”公司网丫 。
不过从PC时代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电商领域蓬勃发展,各大平台忙于打补贴战,平台对信用体系的规范越来越谨慎,并没有进一步阻止评价体系的继续瓦解,甚至主动弱化差评的存在感 。
究其原因,其实背后正是网购用户增长饱和、GMV增速放缓的现实困境,这才让各大平台不得不把主意打到取消中差评的细节上来 。当然,随着评价体系的失真,取消“中差评”标签,于提升交易已经很难有什么积极效果,小红书等内容社区的崛起,也说明消费者正绕开电商的商品评价体系,开始倾向于向外部平台辅助决策 。
商品评价体系失真的反噬,也许正在到来 。
从7月开始,亚马逊更是开始对中国卖家“痛下杀手”,5万中国卖家遭亚马逊封号 。据深跨协摸底统计,包括上下游在内的跨境电商产业链损失可能达到千亿级 。目前只要是做品牌的头部卖家,年销售额在亿元以上,几乎都会受到“封店潮”波及 。
而据亚马逊回应,这次封店潮的根源是卖家“滥用评论” 。5月初Safety Detectives的网络安全团队爆出亚马逊虚假评论组织的数据库,在名为ElasticSearch的开放数据库中发现超过1300万条商家与客户间的交流信息,显示客户为了获得好处愿意为商家作出好评 。受到波及最多的就是中国卖家 。
这导致亚马逊和商家的信誉都遭受了一次空前危机 。虽然事后亚马逊拿出中国商家“祭旗”,我们无法揣测出背后更多的原因,但刷好评显然也成为最主要的动机之一 。
这无疑给了其他所有电商平台和卖家们敲了一记警钟:第一代互联网人筑起的信用体系,如今正面临土崩瓦解,而如果不及时进行纠正,后果将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