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永远为患者多准备一张床”,记者走进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 二 )


对于多数人来说 , 下班后就可以回家 , 节假日可以休息 , 而对于抢救室这些平均年龄30+的一线医护人员来说 , 他们从没有过真正的节假日 , 也很少准时下班 。Any time(任何时间) , any patient(任何患者) , any condition(任何情况) , 即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出现的任何病人 , 都要随时准备好应对和处理 。
医院的墙壁往往聆听了比教堂更多的祈祷
在急诊抢救室门口的临时家属谈话区 , 每天都有家属焦急等待着抢救室的医生来告知病人的最新情况 。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常说:医院的墙壁往往聆听了比教堂更多的祈祷 。
“受疫情影响 , 家属不可以进到抢救室探望、陪伴病人 , 所以只能由我们每天向病人家属传达病人的最新情况 。”史迪告诉健康时报采访人员 , 很多家属往往会被意外的情况“吓懵” , 手足无措 。
元旦前夜 , 一位年轻患者由于重症感染突发感染性休克、多器官衰竭 , 被送进了协和医院急诊抢救室 。“送来前曾出现过心脏骤停 。”主治医生介绍 , 元旦当日中午 , 病人再次出现血压降低、心脏骤停的情况 , 数名医护人员轮番对其进行心肺复苏等紧急处理 , 然而经过多轮抢救 , 这个年轻人还是离开了世界 。
北京协和医院|“永远为患者多准备一张床”,记者走进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
文章图片

医护人员正在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抢救。石梦竹/摄
此时 , 虽然早已接到多次病危通知及心理关怀 , 等候在抢救室门口的病人家属依然无法接受自己的家人已经死亡 。史迪来到抢救室门口 , 半蹲下来 , 平视着这位家属的眼睛 , 同时轻轻拍着她的肩膀 。出于女性的柔软和对亲属的理解 , 史迪知道 , 这位家属非常需要陪伴和安慰 , 同时要帮助她找到合适的方法来处理当下情况 。
作为急诊抢救室的副教授 , 史迪每天要面对许多病人与家属 , 与其进行及时有效的谈话 。“一般来说 , 急诊科医生需要冷静、坚定 。”除了及时给出合适的处理方案 , 沟通时也要注意情感上的表达 , “实际上就是以巧妙、含蓄的方式告诉他 , 我们在关心、尊重他 , 在全力救治病人 , 这样也就更容易获得病人和家属的理解与信任 。”
“有时去治愈 , 常常去帮助 , 总是去安慰 。”西方一位医生特鲁多的铭言充分表达了医学是饱含人文精神的科学 。给病人以治疗援助 , 是医学的经常性行为 , 而在技术之外 , 医生的温情安慰 , 常常能治愈更多的人 。
“永远为患者多准备一张床”
急诊科的“急”既反映了患者的病情 , 也明确指出了时间的重要 , 在急诊科 , 时间就是生命 。“急诊科就像一个枢纽 , 需要及时流转起来 。”北京协和医院医务处处长、内分泌科教授潘慧告诉健康时报采访人员 , 分流通畅才能真正做到急诊救急 。
“发热的去发热门诊 , 疑难的去专科治疗 , 平稳较轻的去医联体医院 。急诊流水、留观患者最多滞留3天 , 超过48小时主治医师负责制 , 超过72小时主任负责制 , 同时医务处介入 , 实现了分级、分层、分流、分治 。”潘慧处长介绍 , 从前转诊、流转的病人是由各个科室自由判断病人的收治 , 而近些年 , 医院成立了急诊专项协作组 , 由医务处会同各科处室来协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