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湘琼|刚刚!又一医生猝死,年仅41岁……医生过劳何时启动问责机制?

导读
对于医护人员这种非正常死亡事件,要像对待矿难一样,一旦发生,就要启动问责机制 。
【莫湘琼|刚刚!又一医生猝死,年仅41岁……医生过劳何时启动问责机制?】来源:医脉通作者:叶正松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昨晚,中山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胃肠外科医生莫湘琼突发主动脉夹层破裂,经抢救无效死亡,年仅41岁 。
莫湘琼|刚刚!又一医生猝死,年仅41岁……医生过劳何时启动问责机制?
文章图片

在医院官网介绍上我们看到,莫湘琼医生是一位主治医师,中山大学医学硕士学位,从事胃肠外科专业已经18年 。莫医生不仅工作奋进,还积极做医学科普,并且表现突出,曾经一人抱回两个国家级奖项 。
莫湘琼|刚刚!又一医生猝死,年仅41岁……医生过劳何时启动问责机制?
文章图片

这样的悲剧已经成为了一个连续剧,仅仅刚过去的一个月,见于公开报道的40岁左右猝死的年轻医生就至少有两位:
2020年12月8日,河南汝阳县中医院急诊科41岁的医生李晓宁,猝死在家中 。
2020年12月31日,安徽省立医院国际医疗部40岁的副主任医师章琦,上班途中猝死 。
情节一样,结局雷同 。
都是工作中的拼命三郎,只是,莫湘琼医生虽然是医学硕士,但是41岁了,却还只是一个主治医师,这与其他同龄者稍稍不同,也让人看到了大医院竞争的恶劣和残酷的一面 。
每每发生这样英年早逝的医生猝死事件,大家总是吐槽医生的“过劳”,呼吁要劳逸结合 。
可是,大家都罔顾了大医院的竞争激烈的现实 。职位和职称就是那么多,上升空间和机会就那么几个,谁有能力谁上 。你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穷人家的孩子下雨天想不淋雨,靠什么?不就是靠拼命的努力奔跑?天上不会掉馅饼,我们不是天才,就只能靠汗水来浇灌胜利之花 。
上班做手术,下班搞学术,常年如一日,坚持不懈的努力,才有可能比别人多收三五斗 。甚至像莫医生一样,拼了命也不一定跑得过 。
这是一个常态 。这个问题,内行人都知道,尤其是疫情以来,“过劳死”现象更是有所增多 。
有调研报告显示,今年因为疫情的缘故,全国医生的工作时长和工作量都处于超负荷的状态 。
这份报告是基于全国10065名医生所作出的调查统计 。在疫情未发生之前,医生平均每天的工作时长是8.9小时,而到了疫情的高峰阶段,平均时长增加到了9.6小时,13%的医生在疫情期间每天的工作时长超过了12小时,这一比例是疫情前的13倍 。
需要指出的是,实际上,这种现象,不但医疗系统存在,其他行业也类似 。前段时间大家怒喷的“996”,不就说明这是一个很普遍的“时代病”吗?
既然是病,那就得治 。
怎么去治?
一要靠大家自己多加注意,不要因为习惯了过劳,就忽视了身体潜在的休息需要 。尽量的去找适合自己的减压方式 。实在不行,就看淡一切,看轻一些,退出力争上游,百舸争流的一线,切不可仗着自己年轻气盛,而不知张弛有度 。长此以往,就会像一根橡皮筋,长期处于紧绷状态,稍一加力就会绷断 。
二要靠制度上对医护人员健康真正的重视起来 。这需要拿出诚意,才能见到成效 。而不是发一个所谓的关心的文件,下一个相关的什么行政指令就能轻松解决的问题 。
一方面,不要对医护人员进行职业道德绑架,要把医护人员当成普通劳动者去一视同仁的看待,纳入劳动法保护的范畴,对医护法定公休时间进行核算考核,对未达到休息时数的医护人员要强制补休,
另一方面,对于医护人员这种非正常死亡事件,要像对待矿难一样,一旦发生,就要启动问责机制 。比如,医院的人员配置合不合理?医患比例是否过大?等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