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脾虚到底是怎么回事?

脾虚,其实是中医的一种病症名称,而中医所说的脾,与西医所指代的“脾脏”,还是有所区别的 。
中医认为,脾是很重要的人体系统,脾主运化,而且可以生血,更称之为“后天之本”,脾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
脾虚|脾虚到底是怎么回事?
文章图片

那么,脾虚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脾虚|脾虚到底是怎么回事?】前面已经说过,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这里的意思就是说,脾有运化水谷精微的作用,一是运化水液、一是运化营养 。
人在吃下食物后,都要通过脾的运化功能,把营养物质和水液,转化为精气、血、津液等一些精微物质,滋润、濡养身体及肌肉等各个部位,这样身体才能得到所需的能量 。
当人体因为先天禀赋不足,或者是劳累过度、情志因素、后天饮食不节等诸多原因,导致脾脏功能失调,引起脾气虚弱时,脾就不能很好的完成运化食物的功能,同时水液在体内停聚,从而人体会出现一系列脾虚的症状:
当脾气虚弱时,运化水谷精微能力减弱,人体会出现消瘦、腹胀、大便稀、饮食少、神疲乏力、四肢无力、少气懒言等一系列症状;
当脾气虚弱时,运化水液的功能失常,人体会出现肢体浮肿、形体肥胖、舌淡、苔白、脉弱等症状 。
脾虚时,脾的统血功能减弱,人体容易出现出血证候,比如月经量多、月经期延长、崩漏等 。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长期脾虚,并且没有得到很好治疗时,就会气血亏虚,出现乏力、面色晄白或者萎黄等症状 。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所以脾的功能是否正常,直接关系到了身体的健康,一旦出现了脾虚的情况,应该及时积极的调理,以免延误病情 。
脾虚如何调理?
对于脾虚的情况,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需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四诊合参,外养内调,在服用中药的同时,配合饮食及生活方式的调养 。
1、中药内服
中医认为,脾虚可分为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型,所以在用药上,也许根据具体证型,服用不同药物 。
脾气虚,需健脾益气 。常用中成药及汤剂:六君子丸、香砂六君丸、补中益气丸、参苓白术散,或者加味四君子汤 。
脾阳虚,应温中健脾 。常用中成药及汤剂:六味地黄丸、桂附地黄丸以及附子理中汤等 。
中气下陷,常用中成药及汤剂:补中益气丸、补中益气汤等 。
脾不统血,补脾养血 。常用中成药及汤剂:香附丸、健脾生血片、逍遥丸和归脾丸或者归脾汤等 。
2、生活方式调理
饮食方面,三餐定时定量,食物要清淡易消化,避免冰冷寒凉或者刺激性的食物,多吃一些红枣、红糖、生姜、狗肉、红茶、山药、薏米、白扁豆、红小豆之类食物,适当用黄芪、当归、大枣等泡水喝 。
生活方式方面,保证足够的睡眠,保持良好的心态,长期坚持锻炼,增加机体免疫力 。经常按摩足三里穴等穴位,或艾灸三阴交等穴位,平时还可以做腹部按摩,比如在脐周做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的摩腹 。
结语: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脾为后天之本,脾虚多数都是因为饮食不规律,劳逸失调,先天不足等原因引起 。
如果脾胃功能出现问题,很可能会影响身体健康,从而出现食欲减退、失眠多梦、贫血、四肢乏力等诸多症状,长期脾虚,还会影响其他脏腑的运化功能,所以对于脾虚问题,需要积极治疗 。
建议在中医的辨证论治下,采取内调外养的方法,一方面,根据证型内服中成药,另一方面,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争取早日养好脾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