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玩转「文化创新」,小众品牌如何破圈跨入大众?

品牌|玩转「文化创新」,小众品牌如何破圈跨入大众?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泡腾VCer,作者丨陈阳頔,编辑丨Janet
在刚刚过去的夏天里,消费赛道投资仍旧异常火热 。VC/PE们将巨额数字掷进一餐火锅、一碗糖水、一块蛋糕里,企图一探品牌背后的玄机 。
对于这些品牌来说,选择相对利基和“非主流”的赛道仿佛成为下意识的反应,只要在细分赛道夺得头牌,便能上演一场“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好戏,等待资本的到来 。
但小众品牌背后的困境往往难以被忽视:可替代性、资金紧张、发展困难...没有一个品牌不想要被看见、被记住,甚至于被挂念 。
但如何成为为大众所熟知、所喜爱的品牌?711创始人铃木敏文说过,“零售哲学在于读懂世间的变化 。”那些牢牢抓住消费者的品牌,无一不对社会发展的重大变化作出敏锐的洞察,利用文化对品牌进行创新 。
文化创新对品牌来说到底有多重要?什么是文化创新?如何利用文化创新策略走向大众市场?本周泡腾邀请到了好朋友、基石资本的陈阳頔为大家带来分享 。
一起来看看 。
01、为什么品牌在初期需要成为Local Champion?当我们在谈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行业空间?成长速度?还是供应商客户关系?
Bruce Greenwald认为,都不是 。在他看来,最核心的要素在于壁垒 。
这并非说明其他要素无关紧要,而是一家没有壁垒的企业,无论无论其数据和报表多么光鲜亮丽,最终都会被新进入者拉回到一个平庸的、同质化的盈利水平 。在一个或多个因素中形成壁垒的企业,才能够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向创新创意敞开怀抱 。
在其著作 Competition Demystified 中,Bruce Greenwald 对何谓壁垒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
壁垒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1、供给端——专利技术、廉价资源等;
2、需求端——消费者心理习惯、切换/搜索成本、客户粘性等;
3、规模经济——单位成本随销量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等 。
当规模经济与客户粘性相结合时,企业或品牌集团筑起的护城河最为坚固,竞争力极强 。
对于竞争优势,Greenwald认为其本质上是基于区域性和利基性的,而非普遍或广泛的 。企业真正的竞争优势往往来源于最初作为local champion时所具备的能力 。因此,企业在早期应当建立起‘本地化’的竞争力 。
那些坐稳各大赛道头把交椅的龙头企业们,无一例外是从local champion起家的 。
例如,沃尔玛最早是从一些小城市商发家,逐步形成垄断;微软最早是为IBM等个人电脑提供特定的软件系统;阿里巴巴聚焦于服务中小商家等等......
品牌或企业为什么要成为local champion?为什么要先成为细分品类的第一名?这是因为消费者在进行简单决策,尤其是购买高频低价的产品时(休闲零食、日用品等),大脑偏好用直觉做出判断,而不会进行审慎的思考 。这种走捷径的思考模式,就是丹尼尔·卡尔曼所说的系统1 。
基于这种直觉思维机制,消费品牌往往将重复曝光作为最为核心的营销策略之一,不断加深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和印象 。
一般来说,5至6次的重复曝光或者购买行为能使消费者形成品牌感知和购买习惯,即便是在数十个相同品牌中,也会下意识买走品牌属性更强的产品;而作为local champion的品牌,无疑是消费者潜意识中的首要选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