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遗嘱库|清明节谈谈遗嘱( 二 )


在这些人群中 , 大部分人留下的微信遗嘱传递对象是“爱人” , 其次是“子女”和“父母” , 还有少部分医嘱留言对象为“自己” 。20岁以下的年轻人大部分会选择留言给自己父母;而20~30岁期间的年轻人 , 大部分留言内容是留给自己的爱人;而已经结婚成家的留言人 , 大部分会选择给自己子女留言 。
马东曾在《奇葩说》里总结说:“如何面对生死这件事 , 是我们缺失的一课 。”白岩松也曾说过:“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 , 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从传统的遗产留给子女 , 到年轻人加入立遗嘱队伍 , 这个现象引发关注 。
不过 , 微信遗嘱并不具有法律效力 。“微信遗嘱主要是表达对家人的叮咛、嘱托和祝福等情感方面的 , 微信遗嘱并非法律意义上的遗嘱 。《民法典》继承编对遗嘱的形式有严格的要求 , 通过微信订立遗嘱并不符合法律规定 , 因此微信遗嘱仅适用于处理非财产性的事务 , 例如传递关爱或者叮嘱某些个人事务 。中华遗嘱库开通该功能的目的在于让大家通过这种更加温馨的方式传递情感 。”中华遗嘱库管委会主任陈凯说 。
00后已开始立遗嘱
随着人们遗嘱观念的变化 , 遗嘱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 , 越来越多年轻人已经提前立遗嘱做好财产规划 。
刚满18周岁的大一新生小红(化名)来到中华遗嘱库上海第二登记中心 , 为自己订立遗嘱 。
小红希望把存在银行卡里的2万多元留给自己的一位朋友 , 她曾在小红最伤心难过时给予了支持和关爱 。尽管并没有把这笔钱留给父母 , 但小红表示 , 以后挣的钱可能会往这张银行卡里放 , 如果资产增多可能会重新订立遗嘱 , 增加遗嘱继承人 。小红说 , 立遗嘱不是终点 , 而是新起点 , 以后会更加认真地活着 。
17岁的小明(化名)不久前向中华遗嘱库提交了自己的遗嘱 , 但是他的遗产和常见的不动产、存款等不同 , 而是他的网络文学作品 。
“法律规定 , 16周岁以上的儿童是有权利支配自己劳动所得资产的 。”陈凯解释 , 这些网络文学作品一旦获得影视权 , 将拥有一位不菲的收入 。小明显然是考虑到这些作品的价值 , 提前做了安排 。而他们收到遗嘱的时候也很意外 , 没想到90后、00后自我管理资产的意识如此之高 。
而据央视报道 , 近期一名90后将自己的支付宝、游戏账号等数字财产写入遗嘱 。陈凯透露 , 几乎所有“90后”在写遗嘱时都会将自己的银行存款纳入遗嘱分配中 。与其它年龄段的立遗嘱人不同的是 , “90后”的遗嘱 , 支付宝、微信、QQ、游戏账号等虚拟财产是“90后”遗嘱中常见的财产类型 。
陈凯表示 , 近来年轻人们越来越开始注意自己的数字遗产 。而数字遗产是指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所有的网络权益和财产 。个人网络相册、文件、信函和视频等形式都开始成为了现代人的数字遗产 。
“这也是年轻人个性化的一种体现 。”他说 。
立遗嘱比例不足5%
不少人仍然忌讳遗嘱
目前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已达到2.6亿人 , 约占总人口的17.5% 。自中华遗嘱库2013年启动以来 , 八年间遗嘱咨询量逐步上升趋势明显 , 共登记保管了190866份遗嘱 。主要原因是老龄化和遗嘱观念的叠加因素 , 遗嘱观念逐步在国人心中得到广泛认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