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馈赠( 二 )


但在这个过程中 , 器官已经脱离了人体 , 处于无血流供应的状态 , 会不可避免地受到缺血、冷冻和灌注损伤;另一方面 , 等新肝脏移植到病人体内后 , 需重新恢复血液供应 , 这个过程医学上称为“再灌注” , 又会面临一次未知的风险 。由于供肝要用低温的灌注液冲洗、保存 , 原来残存在肝脏内的灌注液可能在血液恢复供应的一瞬间“冲入”患者的体内 , 这一冷热交替的巨大冲击会导致患者血压降低、心率加快甚至心脏停跳 , “捱不捱得住这最后一关 , 医生也没把握” 。
“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影响器官移植患者预后的最主要因素 , 使所有肝移植患者平均一年生存率停留在84%左右” 。“不服输”的何晓顺于2014年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能否在不中断器官血流的状态下完成移植全过程?这个大胆的设想 , 经过3年不断“实验” , 最终变成现实 。回忆起手术前一晚 , 何晓顺躺在床上 , 辗转反侧 , “脑袋里就像过电影一样 , 一遍遍演示着手术的各个环节 , 决不能有半点差池 。”
那晚睡不踏实的还有51岁的王兴国 , 早晨6点不到就醒了 , 已处于肝硬化晚期的他是“无缺血”肝移植的首例患者 。
怎么进手术室?“直接走进去 , 竖着进去 , 横着出来 。”醒来后 , 王兴国干脆坐在病床上与旁边的亲友们聊着天 , 语气故作轻松 。
上午11时许 , 在医生引导下 , 王兴国换上手术服 , 穿过长长的窄廊 , 走进手术室 , 何晓顺介绍 , 不同于传统的肝移植手术 , “无缺血”手术的第一步是摘取器官前 , 先将连接捐献者肝脏的血管接入到“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中;第二步在断掉原有血液供应的同时 , 由该系统替代人体的供血机制 , 从而实现平稳过渡;第三步在将肝脏转移到王兴国的体内时 , 先将王兴国的血管接入到移植器官上该系统中 , 在他的血液循环系统复流的同时将机器撤离 , 在这个过程中 , 肝脏里的血流一刻都未停止过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馈赠
文章图片


王兴国进入手术室后 , 留在门外的妻子和儿子承受着难以言说的压力 。他们不敢坐在家属等候室 , 怕医生叫家属时听不见 , 一直站在手术门外焦灼地等待至亲“归来” 。
6个小时后 , 王兴国被推出手术室送到重症监护室 , 手术极为成功 , 母子两人听到消息后相拥而泣 。
如今 , “无缺血”肝移植术已实施82例 , 何晓顺自豪地表示 , 在进行了科学比对后发现 , 这一技术让供肝的肝损害降低了3/4 , 术后的排斥反应没有增加 , 而患者在ICU特护时间缩短 , 患者的总体生存率预计将提升10%左右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馈赠
文章图片


2021年4月 , 何晓顺团队的《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开启“热移植”时代》项目荣获2020年度国际质量创新大赛特等奖 , 这也是我国首次荣获此项大奖 。《美国移植杂志》发表评论 , 认为这将是“器官移植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世界移植协会主席 Nancy Ascher 表示:“无缺血器官移植可以拓展至心、肺、肾等移植领域 , 并可向全球其他地区推广 , 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