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孟超|沉痛哀悼,“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病逝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吴孟超|沉痛哀悼,“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病逝】肝胆两相照,不老柳叶刀 。
2021年5月22日13:02分,一代医界传奇、“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孟超病逝,享年99岁 。
吴孟超|沉痛哀悼,“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病逝
文章图片


当吴孟超开始转为主治医师开始独立工作时,从德国留学归来的著名外科医生裘法祖建议他:中国的肝胆外科还是一片空白,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
根据中国卫生部发表的数据,中国每年有35-40万的肝癌新发病例,占全世界肝癌病患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80%以上都有乙肝病史,这些乙肝患者占全球乙肝患者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然而,因为肝脏中丰富的血管,长期以来,那里都是外科手术的禁区 。
吴孟超选择了肝胆外科,并许下豪言壮语,要“将中国肝癌大国的帽子甩到太平洋去” 。这一坚持,就是60余年的时光 。
他曾向人解释,“因为中国也是肝病大国,死亡率很高 。那个时候,肝脏没人敢开 。所以我就攻肝脏,做标本研究,然后慢慢做临床,以后建立起来了肝胆外科 。”
一部1960年代的纪录片曾记录了60年前那段往事:为了“身患肝病的阶级兄弟”,由吴孟超、张晓华和胡宏楷组成的一个三人小组“向肝脏进军” 。
当时,为了更好地了解肝的解剖结构,吴孟超小组将溶解了赛璐璐的丙酮灌入肝脏,蚀掉肝表面组织后,做成了珊瑚礁状的肝脏血管构架标本,那是中国的医生第一次清晰地看到了肝脏内的血管分布 。
吴孟超|沉痛哀悼,“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病逝
文章图片


年过九旬仍坚守手术台,“治病救人是我的天职”
因常年握止血钳,吴老的右手食指指尖微微向内侧弯曲,可是上了手术台,不仅手不抖,站上一个多小时也没问题 。
2018年,96岁的吴孟超被邀请走上《朗读者》的舞台 。主持人董卿几度哽咽,读出了护士长写给吴孟超的信:“很多人看到您是个传奇,但只有我看到过手术后躺在椅子上的您,胸前的手术衣都湿透了,两只胳膊支在扶手上,掌心朝上的双手在微微颤抖……”
吴孟超|沉痛哀悼,“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病逝
文章图片


吴孟超的手术奇迹开始于1960年 。那是中国第一例成功的肝脏手术,突破了肝脏的禁区 。更早前,吴孟超发明了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使得肝脏手术可以在常温下从容进行 。
不久,吴孟超又成功地对血管丰富的中肝叶进行了切除手术,闯入了“禁区中的禁区”,成为肝脏外科的一大突破 。
1975 年,吴孟超成功地切除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重达18公斤的特大肝海绵状血管瘤,并发明了捆扎治疗血管瘤的新方法,使外科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成功率达到 100% 。
这样的奇迹还有许多,吴孟超70余年的从医生涯里,整整包揽了30项重大医学创新 。
“一个好的外科医生,需要对器官的解剖、病理和生理都有很好的了解 。”吴孟超说,要知道哪里有大血管,知道要切除病灶该从哪里下刀,还要知晓疾病的发生发展 。他们要会诊断,能准确判断是否需要外科手术,准确制定治疗方案,对不需手术的患者不会建议手术,而对需要手术的患者,又能上手术台 。
吴孟超|沉痛哀悼,“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病逝
文章图片


从肝胆外科三人小组,到组建国家肝癌科学中心
从医70余年,吴孟超主刀和参与救治了近1.6万个肝胆患者 。手术台外,吴孟超作为医生对患者的耐心更甚 。
熟悉他的人介绍,吴老的问诊常常很细致,半个多小时是家常便饭;查房时总会随手替患者拉上屏风,检查完后又顺手掖好被角,再弯腰把患者的鞋子摆整齐;他经常告诫自己的学生,为医者要替患者做好成本把关,让患者看得起病,用得起药;有时还会对一些病例的肝移植发表不同看法,觉得有些患者值得更善意、更以人为本的治疗方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