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这场疫情已经持续了40年,今天仍有4000万人活在梦魇之中( 三 )


2009年,“柏林患者”的病例正式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在接受移植后,他不再接受抗HIV治疗,但直到去年因白血病再度复发去世,他的体内都一直没有检测出HIV 。10年后,另一位“伦敦病人”也在接受干细胞移植后,体内长期未检测出HIV,这也是第二位被治愈的艾滋病患者 。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柏林患者”还是“伦敦患者”都只是特殊的个案,他们采用的疗法并不具备普适性 。毕竟,干细胞移植本身就有很高的风险,而这两位患者接受移植也不是因为艾滋病,而是为了治疗白血病 。不过,这些成功的案例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了启发:基于CCR5,或许我们能开发出治愈HIV感染的新疗法 。
屡败屡战的疫苗
相比于进展不断的艾滋病治疗领域,艾滋病疫苗的研发却让人乐观不起来 。事实上,在上世纪80年代HIV被发现时,科学家们一度乐观地认为,如同天花、脊髓灰质炎等疾病,艾滋病疫苗也有望在不久后问世,控制甚至彻底消灭这种新型疾病 。很快,大量资金涌入艾滋病疫苗的研发工作,这些采取了不同路线的研发工作一度被寄予厚望 。但在短短几年间,这一切都相继化为泡影 。
2003年,FDA正式叫停了AIDSVAX疫苗的临床试验 。这款疫苗由美国VaxGen公司研发,是首个进入大规模临床试验阶段的艾滋病疫苗 。在为期5年的临床试验中,AIDSVAX疫苗对于预防艾滋病,或是延缓疾病进程均没有展现出任何效果 。
更惨重的打击还在后面 。仅仅2年后,美国默沙东公司研发的重组腺病毒载体疫苗MRKAd5的II期临床试验也被叫停 。与试图诱发人体抗体反应的AIDSVAX不同,MRKAd5的策略是激活人体的杀伤性T细胞——这样接种者即使被HIV感染,也能始终将病毒数量控制在极低的水平 。在之前的灵长类动物实验中,这种疫苗效果出众 。但在人体临床试验中,MRKAd5不仅没能降低感染率,还增加了部分接种者被感染的风险 。
随着唯一一项超万人的艾滋病疫苗实验在2009年宣告失败,艾滋病疫苗研发迎来了寒冬 。科学家们意识到,我们对于HIV作用机制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这可能是疫苗研发屡屡失败的真正原因 。因此,一些研究机构相继将用于疫苗研发的经费转向HIV的基础研究 。
直到现在,艾滋病疫苗似乎依旧遥不可及 。就在去年,最新的一项艾滋病疫苗临床试验再次折戟——在这项代号为HVTN 702的临床试验中,实验组的感染人数甚至超过了对照组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即使疫苗遥遥无期,但我们已经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有效预防艾滋病 。
终结艾滋病大流行?
当何大一提出鸡尾酒疗法时,他或许没有想到的是,这种疗法不仅能用于治疗,还在预防艾滋病传播方面也有出色的效果 。2011年,一项研究对1763对夫妻进行了调查,每对夫妻中只有一方携带HIV 。结果发现当夫妻中的HIV携带者接受鸡尾酒疗法后,HIV传播率下降了96%,并且这种效果可持续4年以上 。这一里程碑式的实验正式建立了“治疗即预防”的概念 。
另一个重大进展则来自一类被称为“暴露前预防用药”(pre-exposure prophylaxis, PrEP)的药物 。多项研究表明,尚未感染HIV但处于高风险状态的人群,只需要每天服用含有恩曲他滨和替诺福韦酯,就可以有效预防艾滋病,保护效力达到95% 。相比起每日三次、服用方法复杂的鸡尾酒疗法,PrEP简便而有效,它拥有结束艾滋病大流行的强大力量 。
即使是已经暴露于HIV病毒后,也仍然有相应的预防措施 。如果能够在与病毒接触72小时内,接受为期4周的“暴露后预防用药”(post-exposure prophylaxis,PEP)疗法,那么感染HIV的风险将下降超过80%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