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教育孩子的价值观?……

关于"严母慈父”

李玫瑾教授说,现代社会的孩子比较适合在“严母慈父”的家庭组合里成长,为什么呢?
在过去男尊女卑的时代在家庭教育方面总是“严父慈母”,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地位的提高,现在的家庭模式很多都是“严母慈父”的家庭教育方式。
一个家庭的家庭教育到底是“严父慈母”模式好呢,还是“严母慈父”模式好?
在一个家里孩子最喜欢"欺负"谁呢?
最喜欢"欺负"跟他最亲近的人,如果孩子想买什么,想要什么,他肯定第一个想到的是叫他最亲近的妈妈买。如果妈妈不能坚持原则,孩子一撒泼打滚就依着他买买买,那么孩子离不成器只有一步之遥了,大概“慈母多败儿”就是这么来的吧。
2017年有一段流出的10几秒视频,因为妈妈阻止孩子看手机,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连踹妈妈五脚。这说明什么呢,才十岁就抬脚踢含辛茹苦的母亲了,这是离不开妈妈平时对孩子没原则性的宠爱脱不了关系。如果妈妈没有第一次妥协,还能演变到十几岁就这么放肆在公共场合不依着他就对妈妈大打出手吗!毁掉一个孩子有时候就是母亲无原则的爱。
相反如果母亲够严格要求,原则性强,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母亲肯定反对,无论孩子撒泼打滚还是哭闹耍横也好妈妈还是坚持到底。孩子闹了,可是也没达到他的要求,以后他还闹吗?答案肯定是不闹。
孩子被妈妈拒绝批评后即使平静不闹了,但是心里还是憋着一股怨气,讲理的父亲出来给孩子讲道理开导安慰,孩子觉得在理也就能理解母亲的严厉,心情也跟着舒缓了。
为什么说“严母慈父”比较适合现代呢,
1.父亲很多忙于事业,有的父亲一年半载都不在家,孩子多数都是与母亲亲密,和母亲有着依恋关系,母亲不给孩子立威太放任自流会影响孩子的成长。特别是习惯养成这一阶段没养好,到孩子叛逆期父母想管就难了。
2.一个家里,爸爸是最有力量的,如果爸爸是讲理的人,不随便发脾气会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和榜样,如果孩子被妈妈批评了,爸爸在中间做调和剂,开导和安慰孩子,孩子很快就又快乐了。
3.爸爸慈的家庭,孩子容易亲近父亲,孩子遇到什么自己不能解决的事情爱跟父亲倾诉,父亲的帮忙和引导能让孩子更自信。
今天的主题里:回看教育孩子的价值观
家长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变成书呆子,于是就认为必须让孩子学会音乐、绘画、舞蹈、科学……巴不得培养一个全才,可这就苦了孩子,周五好不容易能从繁重的课业中抬起头放松一下,转眼又要投入到兴趣课的学习中,根本不得放松,且不说身体力壮的成年人都扛不住如此高强度的学习,更何况孩子呢?

除了文化课和作业要应付,还要抽出精力应付业余班,这使得“疲惫”和“累人”的双重感受和业余班紧紧捆绑在了一起,扼杀了孩子们对业余班的真正爱好,等孩子们长大了,足够成熟能够自己安排时间了,就绝不会想到要把儿时的爱好捡起来重学,可家长们的钱啊精力啊都已经付出了,这又和打水漂有什么差别?

现在我们从最初就给孩子,设计了一个充斥了他的时间和空间的一个完整的课程,其实是不能够满足孩子自己对世界的这种好奇心的。他自己喜欢的东西,他会乐此不疲,他不觉得是负担。所以所谓的负担就是,他不喜欢才能成为负担;喜欢的东西,他半夜他也会起来偷偷地去看书,偷偷地去学习。

朱永新教授在《未来学校》这本书里面说:我们人类把所有的学习都留给了童年,把所有的工作都留给了中年,把所有的休息都留给了老年,这是非常糟糕的设计。
过去,整个教育是为工作做准备的。就是说,你只要接受完教育,工作以后你就不需要再教育了,不需要再学习了,现在不一样。现在第一,整个工作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职业不断地在消逝,又不断地在产生。所以教育已经没办法为一个人的职业做精致的准备。现在己经不是学机械的你还做机械,学金融的你能去做金融,不是这样的,未来一个人的职业一生会多次变化,现在西方像美国、澳大利亚,他们平均一个人15次左右的变化,就是说一个人一生要换工作换15次,那么任何大学都没办法给他准备。所以更多的实际上是素养。美国的像世界五百强公司,它们招人基本上很少看你的专业背景,就是看你的能力,看你的领导力,看你的创新力,这个是更重要的。
所以教育它应该是注重于基本素养的培养,而不是具体的知识,职业性的技能是可以通过岗位的训练就可以把握的。

所以家长要停下盲目的随大流,看看在现在的形势下,人要具备哪些特质才能保证孩子将来生活得好?
美国科学家通过对一些成功人士的调查显示:一个人能否成功,情商的比重占到80%,智商仅占20%。
我们不禁要问:知识的位置在哪里?知识的掌握,那是高情商与高智商的必然产物吗?
既然有了好的情商与智商,出类拔萃的学习便会水到渠成,哪还用我们处心积虑呢?
而硬逼出来的名次、高分,是拔苗助长,是对“土地”资源提前的、过度的掠夺,死记硬背出来的知识不能发展孩子的智慧和能力,也不能滋生出新的知识。这样的知识只能应付一时,难以受惠终生。
但这只是专就智商与情商而言的,实际上,一个人如果想成为人才,想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他的素质构成中还有比情商更为重要的东西,我们称之为素质的核心部分,那就是人文情怀,就是爱,就是美好的人格状态……
如果抽掉爱、良知、情感而判定人才的话,本·拉登、希特勒将是最大的人才了,无论是创造力、勇敢精神、敬业程度等方面都无可挑剔,但他们以及与他们相似的人,给人类制造了多大的苦难啊,这就涉及到“人才”这个概念了。
做父母的没有不想把自己孩子培养成人才的,但是对于什么是人才并非十分清楚。什么是人才呢?人才就是“人”与“才”的结合。
向善、良知、关爱、宽容、同情心,这些代表人文情怀的东西都属“人”的部分,“才”就是能力、聪明才智、知识技能,两者相加才是“人才”。

大李老师还看到一篇文章,里面谈到有家机构专门对外企在中国招收员工最看重什么进行研究,并将结果列了四项,按照重要程度排了序,第一是忠诚,第二是团队精神,第三是沟通能力,第四才是聪明才智。这里面,前三项都属“人”的范畴,后一项才属于“才”。也就是说,按照国际通用用人标准,“人”比“才”要重要得多。

人才的公式
人才=人+才
才=知识技能+聪明才智=知识+能力
已知知识=0,能力在知识前
当能力=1,才=知识+能力=10
当能力=9,才=知识+能力=90
当人=0,人才=0
所以,人文情怀就像太阳一样,用它的光来照耀;人文情怀也像雨露,全方位地滋润着心灵。知识也好,能力也罢,只有通过阳光雨露的照耀与滋润,才能生机焕发,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对整个人类有益。

可以这样说,在未来社会中,一个即使在知识、能力这些方面非常出类拔萃的人,如果没有“人”的成份的话是很难立足的,谁会希望自己的老板、下属、生意伙伴、朋友是没有德行的人呢?
如果将人的素质比作一棵树的话,“人”是根、是干,“才”是枝、是叶。或者说,“才”里面的“能力”是枝,“知识”是叶。可现在,如果父母逼着孩子只在枝与叶上使力,这种舍本逐末的行为,只能造成根与干的枯萎甚至死亡。

清华学生刘海洋 2002年在北京动物园用硫酸泼向黑熊,北京西城公安机关依法刑事对他拘留一个月。他从小学习成绩很好,他的母亲要求他每次都要考第一。根据他的自述,他用硫酸泼熊也是为了检验狗熊对酸的敏感度。刘海洋完全具备科学精神,但他缺乏的是人文情怀,完全没有同情与悲悯。广东某高校大学生虐猫事件引爆了网络,也是不知慈爱与悲悯为何物的,无论他因何种理由,都说明了他的人格中缺乏关爱、同情等伟大的情感要素。
科学精神是可以通过课堂教育培养的,人文情怀则必须从文学、艺术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东西中慢慢获得,尤其是要在家庭、课堂以及社会上获得,要求老师与家长敏锐地抓住时机,一点一点地培养。人文情怀的养成是无法用世俗成功的标准来衡量的,但人文情怀又是人性中最重要的养分。如果青少年不能在成长的过程中积淀人文情怀,那么,他所接受的教育也必定是失败的。
其实有很多学校使得孩子们的处境十分尴尬,由于强大的考试压力致使学生学不到本该学到的东西,另一方面人们又嫌素养过于片面。
一方面,社会、学校、家庭都要让他们拼命学习,做一个所谓考试门门优秀的“好学生”,一旦他们出了事,立即会招来一片惊异、指责甚至谩骂的声音。
曾经有位教育名人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这话说得很对,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学生、这样的现象,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我们做家长和老师的问题。

2.什么是成功 ?
我们人类就像被绑在一只轮子上面。轮子就在高山上,往下滚动,越滚越快,下面就是万丈深渊。
说一套做一套
我们要思考一下,我们的家庭到底要什么?我们的学校到底要什么?我们的国家需要什么样的公民?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发展?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人才的标准到底是什么?那样的标准通过什么样的教育才能达到?素质教育,它的核心是什么?人的素质,里面最重要、最基础、最不可缺少的是什么?我们应该审问一下我们的价值观。
虽然,很多学校一直给孩子上思想道德课,媒体也从未间断过对于对于道德、良知的呼吁及渲染,但是,每个人都可以扪心自问,我们是不是真的认同了呢?

我们教育孩子要爱国家,仁者爱人,要有礼貌,要尊老爱幼,但是我们的部分教育者却动辄以恶劣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犯的错误,有些人以为对孩子态度好就不好管了,所以对待孩子的态度还不如对待一只宠物小狗。
另外不要说孩子,就连有些成人的心目中所谓的英雄、成功人士,都是以挣了多少钱、当了多大官、成了多大名,甚至挥金如土、独霸一方作为参照了。
一些名人在公开媒体上恶语相加,不知道德、礼貌、尊重、关爱为何物,许多孩子只会“谢谢”这样的词,却完全不知道尊重、礼貌和感恩为何物。
英国历史学家威尔斯曾说:人类历史越来越成为教育与灾难之间的比赛。不要说别的,就说现在人类的灾难大多数来自人祸,而人祸主要来自价值观不当,这与人类整体教育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威尔斯的话背后,是说只有教育才是人类战胜与防御灾难的最有力武器。

头顶上面的红樱桃
大李老师有一位朋友,常年在俄罗斯做生意,他说,前些年俄罗斯特别困难,人们饥寒交迫,为了买到一斤土豆,街上排起长队。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头顶的樱桃树上结满了红樱桃,却没有一个人去摘。
但在大李老师住的小区,明明水果店里樱桃只要30多元一斤,但就是有居民,每天提着塑料袋、拿着工具,跨进小区的绿化带摘樱桃,把树枝掰得七零八落。还看到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奶奶,为了摘小区的柿子,爬到很高的树上,她要是跌下来,光医药费就比那几个柿子要贵得多了。
对于俄罗斯的饥民们来说,他们之所以能不去觊觎红樱桃,是因为从小的教育早已种下了种子,那些樱桃是精神的象征,比填饱肚子更为重要。
教育是可以在教会孩子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帮助他们建立高贵的人格的。

我们人类为什么文明程度越高,灾难越大呢?是文明出了问题,还是我们人出了问题?我想大概都出了问题,但是人的问题更大一些。
比如创造,在历史上许多创造被用来毁灭人类,给人类制造麻烦。表面看,是创造出了问题,但其实是人心问题。我们人类之所以没有把“创造”这件事把握好,原因是没有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来,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心问题。
比如原子能,还有克隆技术、生物技术等等,如果不能对人心进行足够的控制,都有可能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
有时候觉得我们人类就像被绑在一只轮子上面,轮子就在高山上,往下滚动,越滚越快,下面就是万丈深渊。有时候觉得那只轮子停不下了!似乎没办法让它停下!
如果不能控制人心,不能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创造、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也成了一件可怕的事情。
要使轮子停下的唯一办法就是教育,如果我们的教育者——家长、老师、还有整个社会,都能从人心出发,重建我们的价值观的话,那只轮子或许还有停的希望。关键是我们的教育者要在孩子的心中种下一颗种子!有了种子就会有棵树,就会有一片树林,就会形成绿化带,就会绿化整个地球,直至绿化所有的人、所有的心。
所以,在文明给人类带来很大弊端的今天,教育首先要从绿化人心开始……


美丽的孩子的本质
经过几十年的观察,大李老师认为对家长来说,要是不懂什么是儿童,不如不教,让孩子在所处环境里任意发展或许更好。
她曾教到过一个叫张容的孩子,父母都是农民,并不懂得教育的方法,他们基本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让孩子成天在野地里疯玩,一直长到6岁,被送来芭学园学画。
张容天性自由奔放,不会画脚,就大声喊出来:“老师!我不会画脚!”老师教会他以后,他就特别开心,妈妈看到了儿子画的话,姑且不论画技如何,就很满意儿子会画画了,光是这样的肯定,就足以使孩子产生内在的动力,更有精神去学。

张容习惯自发性的思考问题,有一次,绘画课的主题是“火山爆发”,张容是画得最出彩的那个,老师问他灵感是哪来的?张容也实在,就说不知道,老师开玩笑说:“张容这幅画,火山喷发的时候肯定山顶上面有一滩驴粪蛋……”
张容一听,说:“哦,我知道啦,山上有一滩驴粪蛋,火山一喷,就把驴粪蛋全喷起来来啦,喷得满天满世界都是烟啊火啊,火把驴粪蛋照成了各种颜色。”说完就嘿嘿笑着,无比开心。
根据经验!大李老师把家长分成三种类型:
1. 既懂教育又有责任心:
这种家长培养的孩子最容易成功。
2.既不懂教育又没有责任心:
这种家庭里出来的孩子也有成功的可能性。
3.不懂教育却有责任心:
最可怕的一种,大量失败的孩子差不多都是由这类家长制造出来的。
张容呢,就是第三类家庭孩子的典型,他很幸运,是一条“漏网之鱼”,因而他也很幸福。
说到幸福,成年人一般会认为,如今的孩子在物质方面应有尽有,那他们一定很幸福,事实是这样的吗?
【探讨教育孩子的价值观?……】 张容因为能够不受限制地在野地里疯跑疯玩,因而过了所有的敏感期,心理成长机制没有遭到干预和破坏,个人潜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这就像开发了一块非常肥沃的土地,只等有人来播种了,种上什么都能活,都能长得茂盛。在张容学习走路的时候,他的妈妈肯定不会抱着不放的,最多只会拴根绳子扯上,孩子愿上哪儿,她就跟着上哪儿,或者干脆让孩子自己乱走乱爬,所以大脑发展得非常充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