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想上学(假日综合症?跨越超限思维,3招教你带娃回归常态)
假期快结束了,孩子患上假日综合症,不想学习怎么办?我今天来教你。
长假接近尾声,对“假日综合症”的声讨此起彼伏:
朋友圈里,发现几乎整个圈的学龄儿童都在补作业;
每天陪娃完成各种各样的假期作业,都是布置给家长的,还不如不放假呢;
身心疲惫,睡眠不足,外加整理,清洗,打扫,累得直不起腰。
作为的父母的你,是不是也遇到了这些难题呢?家长们把假期后孩子出现的懈怠感归咎于“假日综合症”,纷纷感慨“暑假有多放纵,节后上学就有多痛苦”,这看起来没什么问题。
但是,事实真是如此吗?假后遭遇“起床难、狂补作业、不想上学”是假期后必然出现的吗?我们有没有可能在假期前做好预防,在假日后及时调整呢?“假日综合症”能不能成为一个契机,使得父母与孩子的状态能不能从“焦虑”转变成“合作”呢?
那父母到底应该如何正确面对孩子的“节后综合症”呢?这就要了解超限效应。因此,本文内容大致分为下面三个部分:
什么是“超限效应”?它在暑假后的孩子身上具体有哪些体现呢?
在生活中,为什么要了解“超限效应”?能够我们带来怎样的新启发?
“超限效应”影响如此之大,那我们到底应该如何走出“假日综合症”呢?
文章图片
01 什么是“超限效应”?它在节后孩子身上具体有哪些表现呢?
什么是超限效应呢?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过:
“当人过度的时候,最适意的东西也会变成最不适意的东西。”因为“过度”,就容易产生物极必反的“超限效应。”
简单来说,“物极必反”, “欲速则不达”,这两句话我们都熟悉吧。心理学中有一个专有名词,专门用来形容这种状态,叫“超限效应”。所谓 “超限效应”, 其实就是指一种因刺激过多、 过强和过久而引起的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
02 为什么要了解“超限效应”?它会给我们造成什么样的负面影响?又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新启发?
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卡尔说过:
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处于一定的阈值范围内,适当强度的刺激, 可以有效激发人的内在驱动力, 一旦过高、过强或作用时间长, 就会引起心理感应上的零效应或负效应 。
现实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常常处于超限效应中的父母和孩子,往往容易表现出,焦虑不安,心烦意乱,情绪低落,在心理学上被称为“SAD症状”。这种超限效应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负面影响:
彼此缺乏空间
孩子认知超载
做事没有目标
有的父母有意无意地把孩子当成一种“容器”,恨不能把自己的“一桶水”全倒给孩子。包办代替,细致入微,花大气力培养孩子的德智体美劳,逼着孩子按既定的思维路线走,尽可能地“节省”孩子学习所“浪费”的时间。
久而久之,不仅会挫伤孩子学习积极性 ,而且 , 会对父母产生逆反心理 。
文章图片
03“超限效应”对孩子以及父母的影响如此之大,那我们到底应该如何走出“假日综合症”呢?
一般来说,节后综合症会会在一周左右时间自行消失,但如果父母和孩子能及早预见,及时调整,能让孩子一天内就满血复活:
这里提供有3个切实可行的方法:
和孩子一起重新规划作息时间表,帮助孩子寻找目标
积极暗示,激发孩子行动力
及时暂停,给彼此“留白”
这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其实每个方法都有一系列的技巧和步骤,下面一一说明:
①和孩子一起重新规划作息时间表,帮助孩子寻找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布罗德赫斯特指出:过高的目标,会给自己带来过重的负担和心理压力。
所以,在制定假期目标的时候,需要检查下定下目标的动机和孩子状态,把握好度。现实是,假期余额不足时刻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
妈妈:孩子每天都不知道学习,就知道玩!
孩子:每天都是学习学习!
孩子和妈妈说了截然相反的话,到底谁说的才是真话呢?
答案是:你们都说的对!
比如,从孩子的立场来看,假期每天被催促着学习,这种因为被催促的压力,比学习本身来得更大。网上流传过一个很好玩的公式:妈妈唠叨2小时?孩子学习30分钟=学习压力2小时30分钟。同样,从妈妈的立场来看,每天看到的孩子在ipad和电脑前游游荡荡,也觉得孩子没有好好学习。
想终止这一场无休无止的拉锯战,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下每天的时间安排,具体有以下四个步骤:
step1:和孩子一起看看这一天需要做什么
列出作息表后,就可以清楚知道孩子一天里的目标任务是什么。还孩子能从表里直观地看到“哦,原来我玩的时间还是够的”,妈妈也能在时间表里发现“哦,原来孩子比我想象的要忙啊。
step2:对照时间表,和孩子交流下想法
“这个时间我想看会电视”,“你觉得什么时间学习合适呢?”通过这样的沟通,不但了解了孩子的活动安排,还可以根据固有的作息时间稍加调整。
step3:和孩子商量着对计划进行修正
一起制作作息表,最忌讳的是父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比如,妈妈可以说“如果到这个时间前你学习的任务完成了,下面的时间你可以自由安排,质量上要过关哦”,而不要说“这个时间只能做数学题,下午做脑子要犯困的”。因为孩子有了参与感,执行起来的效率会比较高。
step4:把这张“节后作息时间表”放在孩子能看的到的地方
【孩子不想上学(假日综合症?跨越超限思维,3招教你带娃回归常态)】因为作息时间表主要用来引导孩子正确的处理玩和休息的时间,所以放在显眼的有助于提醒孩子及时跟进计划内容,有效核对进度,及时查漏补缺。
②积极暗示,激发孩子行动力,防止自我设障
一到补作业,孩子难免会有畏难情绪,想让孩子从行为态度上发生改变,温和且具有肯定性的语气比强硬又富有警告意味的口气来得更有效。想让孩子尽快从“节后综合症”摆脱出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对孩子进行积极的暗示,激发起他们的行动力。
美国的心理学者利昂.费斯廷格进行过一项实验,用“轻微警告”、“严重警告”和“肯定期待”让一组孩子整理玩具。实验结果是“肯定期待”组的孩子更乐于合作。
所以,当孩子们用“我时间不够”,“我没有准备好”,“我补作业来不急”等种种借口给自己设限的时候,他们可能就陷入了“自我设限障碍”。
“自我设限障碍”是社会心理学家巴格拉斯和琼斯提出来的。指的是“在重要的事情面前,为了有可能出现的失败而事先给自己找好借口的一种心理”。
比如,明成通过1个小时的认真学习,已经超额完成完成了学习任务。父母可以通过积极暗示的方式,给予孩子适当的鼓励。
这个时候,明成的妈妈可以给予孩子积极的暗示,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操作:
step1:具体说明。“你今天的拼写比平日里要认真,而且正确率也很高。
step2:给出原因。是不是因为你刚才特别专注啊?我进来几次你都没有注意到。
step3:给出感受。妈妈感到很骄傲,剩下的内容你也一定可以轻松搞定的。
通过这样的暗示,让孩子既可以从原先的“补作业焦虑”中慢慢挣脱出来,又能给孩子强大的心理支撑。让父母不经意间的一句暗示成为孩子越来越好的动力。
③及时暂停,给彼此“留白”
我这里举个闺蜜的例子来说明:
假期里,我约闺蜜见个面,聊个天。她发了一个大哭的表情说:"哎,我也想和你一起聚一聚啊,但是我还要带孩子呢,没办法了,这个假期我可能不能和你一起了。”我有点奇怪“就一天而已,出来透个风有什么关系呢?"她回答“我还要做早餐,辅导作业,洗衣搞卫生呀,哪里有时间……”。
相信很多妈妈都有这样的感觉,把孩子看得紧紧的,也把自己拴得死死的,彼此密不透风,无法呼吸。妈妈忙到累趴,孩子却买账。可能,这些妈妈不明白,教育也是要留白的。
爱哲希尔大学资深心理学讲师查得.拉里也说过:
一定时间的“逃离”和创造力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父母应该允许孩子有无聊的时候,无聊和虚度光阴能让孩子充分休息。
父母无需每时每刻照看着孩子,要给彼此独处的时间和自娱自乐的空间。具体可以怎么做呢?我认为只需要做到这三步:
step1:适当给自己放个小假,给自己一个空间,也给孩子一个空间。
step2:孩子的成长需要“留白”,给孩子思考的空间,允许孩子慢慢长大
比如,引导孩子独立思考,而不是给出现成的答案。当孩子问你为什么天上挂着一盏灯笼的时候,你可以不必着急马上告诉孩子,让孩子先想想答案。给孩子讲故事讲故事的时候,不要从头读到尾,中间做个小停顿,也不要立刻告诉孩子故事的结局,嚷孩子来猜一猜,问问他喜欢的结局是怎么样的。
再比如,放手让孩子承担起能力所及的事。现在入秋了,可以让孩子帮我们榨果汁。年龄大一点的,可以让他们帮忙洗水果切水果,年龄小一点的可以让他们开关机器。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允许孩子自己去探索,给予孩子试错的机会。
step3:留白≠放任,父母既要“静待花开”,也要“默默耕耘”
当然,留白不代表放任不管不顾。父母适时地得体退位,找个最佳角度默默地关注着孩子,同时不断的去学习,去充实自己,如此,才能成为孩子的好榜样。
最后总结一下全文:
每次假期过后,其实无论孩子,还是父母,都会面临所谓的“节后综合症”。面对“假日综合症”,我们要懂得任何事情都会“过犹不及”,超限效应时时刻刻会发生在我们周围,焦虑的情绪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会造成不大不小的负面影响。
“超限效应”对孩子影响如此之大,那我们到底应该如何走出“假日综合症”呢?我在文章第三部分介绍了三种方法:其一,和孩子一起重新规划作息时间表,帮助孩子寻找目标。其二,积极暗示,激发孩子行动力,防止自我设障;其三,及时暂停,给彼此“留白”。
推荐阅读
- 遇到一哭二闹三打滚的孩子,怎么办┃山伯教育
- 孩子行为背后的秘密(2)胡老师讲座感悟
- 装聋作哑,关系融洽
- NO.38|NO.38 我不是嫁不出去,而是不想嫁
- 父母越不讲道理,孩子反而越优秀!说的是你吗()
- 孩子不是实现父母欲望的工具——林哈夫
- 历史教学书籍
- 定制一套英文学习方案
- 爱,为孩子撑起一片空
- 给予孩子心理平衡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