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探秘心灵疗愈之路)

是心理治疗把王明从无尽的黑暗中救了出来。他这样形容他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的感受:他整个人就像在又长又黑、看不到尽头的隧道里艰难爬行。


直到妻子建议他去看了心理医生。和心理医生的会谈第一次让他感觉到长长的隧道尽头处有了一点灯光,让他有了一丝希望。

王明是一家知名企业的中层,年轻有为,干劲十足。可是最近同事发现他变了,对工作不再上心,很容易被激怒,整个人都是一副颓废的样子。

本来脾气就不太好的他,在家里更是时常发脾气,妻子孩子都害怕惹到他,家里的气氛搞得像监狱一样。

没有人知道他经历着什么。长时间失眠让他身体像被掏空了一样,乏力,心悸。最要命的是他似乎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心根本静不下来。无尽的空虚感和痛苦将他死死罩住。糟糕的焦虑情绪像驱赶不走的恶魔,王明自己无力驾驭它。

心理治疗师神奇地将他从痛苦中引出来,就像魔法师一样,魔法棒挥了几下,魔咒竟然解除了!

事实上,心理治疗师不是魔法师,心理疗愈之路也没有那么简单,但心理疗愈却又是真实发生的。那么心理治疗师是如何帮助来访者走出困境的呢?这一过程对普通大众来说是神秘的。《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这本书则为大众呈现了心理改变之路,介绍了心理疾病患者在治疗师的帮助和引导下改变自我认知和人际关系的过程。

心理治疗的终极目标是改变,然而我们知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因为来访者的认知模式已经僵化,改变对他们来说意味着更大的痛苦。但是作者莫妮卡·布里永告诉读者只要有勇气和毅力就可以改变。

莫妮卡·布里永有对儿童和成人四十年治疗的经验,现在她致力于心理治疗师的培训和督导。这本书正是她对自己毕生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

在书中,作者将心理治疗过程比作心理治疗师和来访者携手踏上寻找痛苦之源的旅程。在

这个旅程中心理治疗师用自己的理论知识,技术和情感能力为来访者营造一种与母婴关系的交流体验。内心有过创伤的来访者在这段关系中充分体验到他内心渴望已久的被看到,被听到和被理解。

心理治疗师和来访者就早期的创伤进行交流。在互动的过程中,来访者被引导模仿治疗师的人际交往的能力,调节情绪的方法。

接着,来访者内化这种高质量的情感和关系体验,也就是心理学里的”印刻”的过程,进而学会了新的处理情绪和人际关系的方式。就这样,慢慢地,来访者作出了改变!

治疗的过程复杂,涉及诸多因素,若想成功改变来访者旧的认知模式,作者提出以下三个关键点。

第一,来访者出现突然的自我觉醒。

第二,治疗师的倾听艺术大于理论和技巧。

第三,找到来访者痛苦的根源。

首先,一个人要想改变,就要真正的做出改变的决定,也就是在访谈中出现作者所说的“突然的意识觉醒”。心理治疗师引导来访者在某一个时刻出现扳机点,在这样的觉悟时刻,人突然间“看清”了自己的处境,“知道”自己必须要怎么做才能改变。

这样的时刻让人屏住呼吸,为来访者捏一把汗,毕竟没有这样的觉醒,他就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行为和思维模式。

作者举了个例子来说明觉醒时刻的表现。一位男性来访者称自己的上司太过挑剔,让他难以忍受,他在访谈中他把上司比作自己的父亲,因为他在童年时就饱受父亲的指责。这也是他第一次听到自己做出这样的联想,这令他感到十分错愕。这就是作者所说的“突然的意识觉醒”。

接着他们就这一点进行进一步的探索,来访者认识到他烦躁情绪的真正源头正是他父亲对他过多指责带来的心理创伤。经过几个月的治疗后,他竟然觉得他的上司变得更加和蔼可亲了,事实上,他的上司并没有改变自己的态度。

在访谈中,随着自我探索的不断深入,这样的突然觉醒时刻不止一次出现,来访者就会逐步走近痛苦的核心和根源。当他看到了痛苦的本质后,他做出了改变的决定,然后慢慢地开始脱离这种痛苦,让自己放下心中对痛苦的执念。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告诫读者:即使来访者出现了这种意识觉醒,无论如何渴望改变,改变还是需要慢慢来的,需要静心等待。

其次,治疗师的情感倾听。心理治疗师的引导最主要的就是倾听。倾听大于一切理论和技术。心理治疗师用自己倾听和陪伴去鼓励来访者叙述自己感受。

在倾听来访者的话语中,治疗师逐步了解到他的整个成长过程中的感受、经历的冲突和为躲避痛苦而习得的防御机制,比如来访者行为模式中出现的攻击性、破坏性、施虐、嫉妒、贪婪、害怕被报复等原始焦虑。

治疗师在倾听过程需要一些特殊的技能,根据来访者的节奏来调整自己的干预、沉默、言语或态度。对这些技能的运用体现着治疗师的自信和专业水平。

这些技能中,治疗师的沉默是触发来访者改变的主要工具。治疗师让让来访者自己倾诉、思考和倾听自己内心的想法,进而来访者会面对自己,也会明白答案就在自己的内心。

但治疗师的沉默往往会让来访者感到害怕,甚至还有可能激怒他们。来访者的痛苦无法自行解除的原因往往是因为他们没有耐心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和情绪。理治疗师必须时刻观察来访者对沉默的容忍能力,当发现来访者焦虑情绪上升时,可以说几句提供鼓励和支持的话语。

在倾听的过程中,治疗师自身调节焦虑的能力很重要。因为治疗师倾听的来访者往往是攻击性强、痛苦、焦虑、抑郁和苛求。

有时,来访者激烈的负面情绪会使得访谈气氛紧张,心理治疗师自身也有可能产生一种内心的不舒适感,这会影响到他的情感倾听和思考力。这时就要求治疗师先行冷静下来,然后引导来访者进行自我调节。

其实,倾听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很重要。老师倾听学生,父母倾听孩子,子女倾听年迈的父母,上司倾听下属,夫妻之间的倾听。学习如何倾听,向心理咨询师学习倾听的技巧和艺术,我们生活中的会理解更多,误解会更少。

再次,找出痛苦的根源。只有真正找到痛苦的根源,并且正视它,痛苦才会减轻,也才能更好的处理和应对眼前的压力或困难。来

访者的痛苦往往是由于最近一段时间的处境、生活条件、令人不满意的人际关系、孤独、与自己基本价值观相悖的工作、挫折和最近的创伤引发的,当自己无法自我调节创伤所带来的痛苦时,才选择心理咨询。

但同时,作者强调这些痛苦的根源则更多是和过去未能得到充分化解的心理障碍有关。这些痛苦的根源可能要追溯到来访者的青春期,或是童年,甚至可能是语言习得之前的时期,也就是大概两岁之前。

鉴于婴儿期对一个人情绪能力的重要性,笔者着重介绍一下抚养者应该如何正确养育,避免家长因为无知而犯下不可弥补的错误。

一个人的情绪调节能力和人际交往的能力是从婴儿早期慢慢学会的,这种能力在认知科学里属于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的习得主要发生在出生后前18个月内。婴儿以哭的方式不断向母亲表达自己的需求,母亲若能及时给予正确的回应,他的不适感就会得到缓解,并慢慢平静下来。正是这种不断重复的经验教会婴儿,在别人的帮助下,自己可以从不良的情感中恢复。婴儿正是由于被理解,被满足的感受而对母亲发展出了依恋关系,并且习得了人际交往能力。

若是母亲总是忙于自己的事情,或是自带冷漠的特质,总是不能对婴儿的需求及时回应,婴儿就会产生害怕、焦虑和惊慌等不愉快的内心体验。

婴儿时期产生的这种无助和绝望在成年后遇到困难或压力时有两种表现。有的人就会用打人、喊叫或是激动等冲动的举动来排解不良情绪造成的不适感,这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那一种人:脾气坏,情绪控制能力差。而有的人为了缓解不良情绪带来的痛苦则采取压抑自己,将自己封闭起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抑郁。

当孩子的需求总是不被听到,被看到,被理解和被承认,他们的内心就会积攒太多的负面情绪。而这些就成为来访者内心痛苦的根源,也是他们成年后向心理治疗师寻求帮助的原因。

作者分析书中阐述的这些痛苦的根源实在是为父母们敲响警钟。高质量的陪伴和回应婴儿需求是多么重要啊!相信此书的读者们再也不会相信一些诸如“孩子哭了不要抱,否则会惯坏孩子”的鬼话;也不会因工作挣钱而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让孩子当留守儿童;更不敢再忽视青春期孩子身心变化规律,总用压制的方法对待孩子了。

除了以上的因素都是来访者成功改变必不可缺的因素,作者还详述了心理治疗过程中方方面面的原因。关于改变,作者坦言,心理治疗并不能改变过去,但可以帮助来访者换个角度看自己。心理治疗的目的也不是终结所有的痛苦,因为痛苦是生活的一部分。治愈的标准就是来访者能够改变看待困难的方式,将病理性的痛苦转化为普通的不适。

这本书除了为大众揭秘了心理治疗的过程,也为想从事心理治疗师的人详细介绍了应下功夫修炼的素质:理论知识、技术和软实力。这本书也完全可以是从业的心理咨询师手边的查阅手册,“本书使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所写的每一个治疗中有效和无效的因素以及举出的临床案例,都深深地唤起了我13年临床经验里的点点滴滴。”武志红工作室督导级心理咨询师侯玉珍在本书的推荐序中如是说。

【《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探秘心灵疗愈之路)】心理治疗是身陷痛苦深渊者生命中的一道光,为他们幸福人生的可能性带来了希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