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居
【无人居】文章一开始便给题目"无人居"解了疑,"我"家的小土屋,因父母辞世,"冷落无人居,故得名。"把得名放在"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士"的大背景下,然后推出"无人居",文章便有了时间上的纵深感。房子叫"居",显得文雅而美好,而"无人"又萧条悲凉,略略数字里,饱蕴着作者的情感。
像电影镜头一样,作者的笔触将小屋推向记忆的深处。
小屋是父亲花一百多块钱买的,"我"在此"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少年以至于青年"。所以对小屋的记述,实际是对小屋里人事的回忆,屋子里的人事,人事里的屋子,彼此不能分开。
作者写屋子,少有直接客观的描述,更多是关涉记忆的印象:邻家山墙高起,于是"屋内光线黯淡昏黄"便定格脑海;潮湿的土墙下",印象更深的是母亲陪妆的"红柜",装满了"碎布破衣,针头线脑".;屋已逾百年,椽子裸露,"冬天蒸笼罩雾,上面如被冰雪;夏天,缕缕丝丝的老尘落下,地上炕上洒满了薄薄的一层",是小屋的四季常态;"严冬或是雨雪霏霏日子里",屋里母亲的烧柴的风箱"拉得呼呼作响",小屋白天冬夜的暖意是最美的回忆。
光线、色调、声音的印象化细节,氤氲出的是在小屋里的一个个画面、一段段往事,其中充满贫穷的辛酸和生活本身的温暖。作者成功地把读者不仅引到作者对小屋的回忆里,更引导对自己过往生活的回忆,从而引起情感和审美上的共鸣,达到很好的文学效果。正如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提出的,"少即是多",也如中国艺术里的留白手法,惜墨克制。
文章的更具画面感和叙事性的细节还在后面,这世细节侧重写小屋里的人事。
那贫穷日子里窗上三孔玻璃的悲伤故事;那寒夜中灶火燃烧,一灯如豆的说不清的快意和安全的感觉;那在父母和乐中挑灯夜读少头无尾旧书的惬意,这些都是在小屋里的记忆。
小屋里,有母亲深夜不眠密密缝的剪影,和回荡耳边的穿针引线的声音;有母亲做好的热乎饭,打包整齐手温尚存的被褥。还有伟大的父爱,"家无隔月粮,但走时,炒面袋装了又装;从来是清贫寒素之家,但走时,手里已握了二十块",十多年如此。
所以,"虽是陋室,永志难忘"。
而现在,父母去了,小屋野草摇曳,灶火冷了……"只有门前小河作着活活的絮语",这些细节,既是对前文细节意象的照应,也是与前文父母在世时的温暖的对比,这种意蕴情感,我们非常熟悉,人事变迁后白石老人的"荠麦青青",先民的"彼黍离离",樊川的"二十四桥明月夜",古今悲凉无不同。
送别父母,"烧了纸房,五间大宅,雕梁画栋,富丽堂皇,里面有现代化的家具和摆设,乡亲们说:老俩口往后的日子一定好过!"于父母,但愿如此;于生者,唯此而已。简洁的语言,无尽的悲伤。
父母已逝,小屋无人,一把大锁锁了屋门,从此,"无人居"成了文章的题目,这篇文章叙写着一种生活的状态,倾诉着不尽的思念。
推荐阅读
- 宽容谁
- 我要做大厨
- 增长黑客的海盗法则
- 画画吗()
- 2019-02-13——今天谈梦想()
- 远去的风筝
- 三十年后的广场舞大爷
- 叙述作文
- 20190302|20190302 复盘翻盘
- 学无止境,人生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