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思迷思——教养的迷思

我最近陷入了深深的迷思。本来吧,孩子就教育的很失败,在佛系老母亲和狼妈虎妈理念上经常纠结,最近又读了《教养的迷思》这本书,讲真,这是我读过最难读的教育类的书,没有之一。读的过程中几次想摔书而去,又忍不住拿起来继续究其结果。然后,这下彻底乱了。
为什么呢?因为反主流啊!难道不应该是养不教父母之过么?教科书式的好父母难道不是一切为了孩子么?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不是最重要的么?难道不是孩子没养好是父母最大失败么?难道不是孩子不成材父母就是罪人么……
然而,从科学的角度,没有任何关于教育的论断是有决定性证据的,当要你反向思维思考你以前接收的观点、经验是否正确时,如果按照作者的思路,你会发现,以前花在孩子教育上的有些功夫,全他么是白费啊!
那么,究竟是什么在深刻地影响孩子?
基因,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如果我让你为这三个因素赋予权重呢?按主流观点,无疑是家庭影响最大了。可真的是这样么?
1.孩子是不是一张白纸。书中作者有一个观点,每个孩子生下来都带着归属他的特质。这个我很赞同,无论从九型人格的性格特征还是算命八字的科学迷信,每个人从出生起,确实带着TA与生俱来的特质。所以作者从这个观点上引义出孩子是一张白纸,你写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这类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孩子从来到这个世界就有些你无法改变的东西。
2.父母能不能塑造孩子的人格。这,是个核心观点,这个结论我都不敢说出来,可想而知这本备受争议的书,作者是承受了怎样的诟病和压力。因为结论是,不能。或者说,父母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有长远影响吗?作者在考察了相关证据后得出的结论是:没有。只有DNA产生一定的影响,后天教养,注意,也就是父母为孩子所做的一切却不一定有任何长远影响!这个结论,很劲爆有没有?比如不一定高学历的父母教养出来的都是学习很棒的孩子,也不一定没文化的家庭就教育不出高学历的孩子,孩子和父母很像,更大程度上是因为基因的关系。
3.真正影响孩子的是社会化环境。这里讲的是群体社会化理论。简单来说,就是孩子所处的圈子。人是社会化的动物,融入群体是本能需要。想进入一个群体,必须要有和这个群体相符的同质性,尤其在少年时期更为明显,就好比抽烟的孩子扎堆抽烟,打架的未成年孩子聚群一样,大人的规则往往在小孩子的世界里是行不通的,小孩子要想迅速被一个圈子认可,就是做和他们一样的事。那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绝不是一句偏颇之词。我们都知道孟母三迁,人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环境对人的影响不可小觑。影响人格的更甚之处在于社会化群体的接受或者排斥。如果按作者的观点和证据,影响孩子更多的是群体社会化环境,也就是说,你的孩子接触的同学、朋友、甚至老师都有很大的影响。
4.不同情境下孩子的表现是有转换的。为什么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和在学校的表现有差异?为什么你看到的孩子和别人对你孩子的描述会不同?其实是由于不同环境里要扮演的角色差异,或者是环境要求不同,所以你看到的孩子可能在不同环境下会有不同的表现。其实大人也一样,工作环境中的你和在家人面前的你未必是一个样子,每个环境下的规则可能都有不相同,所以你自然的切换角色,孩子更是为了融入群体超乎你的想象。
说到这里,有没有种焦虑感、负罪感瞬间减轻的感脚?原来基因没办法改变,人天生来带着他的特质和个性;原来家庭影响还不如群体社会环境影响因素大,终于不全是父母的责任了;原来这个不听话的熊孩子是我的,那个学校很面片儿的孩子也是我的……顿时轻松很多有没有?终于不是孩子咋样都是我做家长的错了……简直要有两行清泪啊!
那么好了,按照作者的观点,我们作为家长为孩子营造舒适环境,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关注孩子的伙伴,就这样了?可是,自己的孩子不做点什么,我保证你不能安心。
所以,家长做什么呢?怎么做呢?
是实话,看了这书我更加迷乱了。尽管觉得自己罪责轻了,但是大概背的久了,居然还挺习惯怪自己的……中和了下内心的碰撞,我觉得:
1.家庭教育重在影响,做好你自己。其实读了这本书,更加发现,家庭环境中身教大于言传。你不必孜孜不倦的说教,因为孩子在听不懂道理前用的技巧是观察和模仿。为什么说家庭教育重在影响呢?因为家庭氛围胜于家庭教育。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他每件事你的做法,你的行为准则,大到做人做事、兴趣爱好,小到生活习惯,“有样学样”是绝对化事件。你如果仔细回想,你会发现,我们经常说孩子,好的不学坏的学的快,这其中除了人性本身好逸恶劳,坏习惯更容易上手外,因为坏习惯很多是我们无意表露出来的习惯,比如不好好说话,比如发脾气,比如对亲近人的无理等,而且很多好习惯真的都是反人性的,需要一直坚持不能破功。所以,坚持做好自己,不放弃自我要求,想让孩子有什么样子自己用行动去影响,不想让孩子有什么,自己先不要有这样的行为。况且,即便你这么卖力,你也可能才影响30%!
2.建立家庭中的规则,形成家风。话说每个家庭一定有它的传承和气质。家庭内部一定要有一致性。说白了就是家规家训,家庭每一个成员都遵守的规则。不能父母家里一套规则,自己家里一套规则,不能孩子在这里遵守,在外公爷爷那里就不遵守了,缺乏一致性的内部规则,会让孩子有错乱感,建立不了持久的规矩。而懂规矩其实是件很重要的事,因为它更大程度上代表底线、原则,以及分寸感。
3.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条件。资源确实是很重要的事情你的圈层、资源真的影响孩子的认知,眼界,格局还有或许你目前看不到的影响,加上前面提到的社会化环境影响,还是拼老命努力吧,阶层越来越固化,这是不得不承认的现实。
4.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这恐怕是最高级的教育了。作为家长不仅要有定力,还得有资本,还需要智慧。放养态度、静待花开其实是真的被误解了,放养不是放在一边什么都不管,静待不是不管不问的等着,是以尊重为前提的引导,是给予有质量的帮助,帮助孩子成为自己,“为了孩子好”,这是个巨大的坑,因为我们也是第一次当爸妈,为了孩子好的这些行为都出自哪里呢?别人的经验、父母对我们的经验,和没有任何经验胡扯淡的人,那么经过检验了么?是适用的么?确定正确么?孩子是自己成长的主人,你可以影响他,帮助他,但不能掌控他。真正有本事的教育就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因为,如果你足够优秀,不需要让孩子来弥补你的遗憾;如果你足够强大,不用介意或执着世俗的评价。
5.平等地对待孩子,不要做给予者。无条件地爱你的孩子,真的,这很难做到,别看我们每天看起来那么热衷付出。你的给予其实是有条件的,带着期望付出,失望必然责难,把孩子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对待,尊重孩子的情绪和选择,就如纪伯伦的诗: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们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迷思迷思——教养的迷思】

迷思迷思——教养的迷思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