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让孩子像南瓜一样,默默成长

20191215网研社研讨案例——

孩子,让我如何帮助你?
杨同学,七八年级时不学习,到初三,开始发奋图强。立志要考取重点高中。第一次月考,第一次区联考,成绩均有进步,由原来的倒数几名进步到班级35名(全班56人)。正当所有老师都夸赞他时,因为一次考试失利,稍微退步了几名,课程难度也加大,学习比较吃力,于是又放弃了。开始上课睡觉,和老师顶撞,不做作业。批评几次,不想学,想退学。家长来了一趟,劝了半天。进教室了,却仍不想再学习。家长第二次来,把孩子带出去,据家长说是,家长当着孩子面哭了一场,又请伙计来好言相劝,一个人唱红脸,一个人唱黑脸,孩子答应上学。我问有没有家庭原因,家长说没有。孩子到学校之后,上课听讲了,作业也做了,状态却是不温不火。
我也和他沟通过,不多说,很诚实,不想学也直说,一点儿也不掩饰。
面对他,老师们也真想给予他更多力量,却不知道如何帮助他。
请大家给支支招吧!
看完这个案例,我在想这个初三年级的孩子真的能逆袭考上重点高中吗?当然不能!初一初二的知识基本空白,到了初三即便是奋力拼搏,全力追赶,他依然无法赶上。
有一种晚叫做时间不够。这就是现实,很残酷但就是这样!
他必须有这样的准备,必须去正确的看待这个问题。孩子毕竟只是孩子,他们往往沉迷于自己理想的梦境中,设想各种美好,可是走出这个梦境,面对着他们的都是困难。于是,他们条件反射性的选择逃避,知难而退。
我们怎么办?我们希望每个孩子都成才,都成功,可是我们却实在能力有限,精力有限。
我们带着孩子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等上岸才发现只有自己一个人,或者后面只有一少部分人跟着自己,大多数孩子还在水中苦苦挣扎,或者游玩嘻戏。无奈,我们再次下水拼力去拉他们上岸,即便我们有三头六臂,真正愿意跟我们走的又有几人?弄不好我们也会因为体力透支而无法再次回到岸上。
我们做老师也要面对现实,正确看待自己,不要幻想着自己能救出所有的人,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我想这番话一出定然会遭到炮轰,诸如和“责任”有关的话语就会脱颖而出,我已有这样的准备,一切都在我的意料之中。
很多时候人往往喜欢责备,但却又拿不出什么具体的方案。比如家长都会教育孩子在学校听老师话,但是为什么要听老师的话呢,家长没有讲,孩子对另一面很好奇,他们在不断尝试不听话老师又能怎样?
案例中的这个孩子有学习的冲动,也付出了行动,也收获了结果,他的内心自然是有成功感。但是,问题来了,当所有的老师都夸奖他时,他又出现了后面的放弃甚至要辍学,而且还动用了家长的力量,虽然坐在了课堂,但是对老师的态度却不温不火。
我教过多年的毕业班,我想原先排名在倒数的这个孩子肯定不是老师的重点培养对象,毫不客气地说他只是默默无闻的存在。他发奋图强只是他自己内在的成长,他自己愿意去拔尖蜕变,这不是我们每天鼓励影响他的结果。
当他取得了进步之后老师开始鼓励表扬他,我们这样做没有错,可是孩子却不一定这样认为,否则老师把他重新劝回班级之后,他就不该是现在的态度,这一切都不是他想要,他需要的结果。
各科老师在他成绩好后表扬他,在他看来老师表扬的只是他的成绩而不是他的愿意去成长的思想。
让这个孩子像南瓜一样,默默成长多好!有时无需多言,一个肯定的眼神,一根竖起的拇指,一个学法上的指导就够了。
关心则乱!这是我在儿子身上得出的结论。
他上九年级的时候不学习了,我自然紧张,于是各方面鼓励动员,甚至批评教育,结果情况越来越糟糕。后来儿子给我写了长长的一封信,里面都是“讨伐”我的话,说我只爱他的成绩而不是他这个人,甚至以“我命由我不由父母”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孩子们有自己的思想,毕业班的孩子压力山大,他们忧心自己的去向,毕业班的班主任老师要关注的不是分数,而是孩子们思想上的引领,我们只是引路人,而不是替孩子去走路的那个人。
分数自然是考评的依据,我们变一种说法,提高成绩改成自我突破或极限挑战。
即便孩子考不上重点,能考上高中也行;哪怕考不上高中,能过建档线就有学籍可以上民办高中;即便考不到建档线能考个比原来高的分数上技术学校也不错,到学校还有个高分奖励政策呢!
给孩子们一条光明的路,让孩子们量力而行,依力而为。
整体动员的话在班上说,个别鼓励的话悄悄说。
【请让孩子像南瓜一样,默默成长】每个孩子都需要静静的去思考他自己的人生,我们要做的是带着希望和爱的眼神,静待花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