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究竟是一块怎么样的屏幕()

我最近在朋友圈转了三篇文章:13日转了《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14日转了《“这块屏幕”刷屏之后:公平从来不只是技术问题》,刚刚又转了《那些没有被屏幕改变的命运》。
围绕着这块屏幕,中国互联网第一次呈现出一点“公共讨论”的氛围了。
01
教育是当代中国社会的焦虑点。
【这究竟是一块怎么样的屏幕()】从北京文科状元熊轩昂的自白,到今年考上北大的寒门女孩的《感谢贫穷》,再到几个月前在微博引起轩然大波的幼儿园小朋友的简历,这些话题的背后,都隐藏着所有人对阶级流动性的担忧。
教育,曾被认为是阶级固化背景下最公平的一道口子,如今在资源极度不均衡的剧烈冲突中,就如同即将沉没的泰坦尼克号上为数不多的救生艇,正成为无数普通或中产家庭拼命抢夺的标的。但这样的必然后果是,中国的教育成为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罗马角斗场,几代人被绑在一名学龄儿童这一驾战车上。这种用应试搭建起的竞争模式,让所有的参与者都疲惫不堪。
而教育产业化和资本的涌入,让优质教育资源集聚在出的起钱的大城市,更加让农村孩子被甩在身后。大山里的孩子所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只能是公办的摊匀的芝麻大点的大锅饭教育,再多的便可望不可即。
中国的教育,正呈现出一种两面性。一方面,头部的孩子被倾注以庞大的资源,他们被期望赢得竞争,他们需要应付高强度的压力,并成为了牺牲品。另一方面,尾部的孩子则被忽视了,他们只能困守在乡村,好一点的能在县城,考上外省的大学成为一种奢望,他们也成为牺牲品。
无论旱死,还是涝死,结局都是死,这才是悲剧。
02 但一块屏幕的横空出现,让人好像看到了一线希望。
得益于科技,优质教育资源似乎具备了可复制性,并且通过互联网,可以跳脱出时空的限制,从大城市来到小乡村。这种教育资源的天堑,通过直播的方式架起了一座桥,让248所贫困地区的中学,通过直播,与著名的成都七中同步上课。
结局貌似也是喜人的:16年来,7.2万名学生,跟随成都七中走完了高中三年。其中88人考上了清北,大多数成功考取了本科。
无怪乎我的好多朋友评论说看哭了。黑暗中的一束光,会让一个无助的人摸索着找到前进的路。
但随后一盆凉水泼了过来,还有另外一群学子,却在这块屏幕面前折戟沉沙,成为了牺牲品。
这群学生,适应不了成都七中的快速教学,反而逐渐被落在了同龄人的后面,一蹶不振。
文章里面说,“相比稀缺的成功经验,更普遍的失败教训却被忽视了”。
03 真相是什么?真相就是成功的奇迹也是真的,失败的痛苦也是真的。
很多人在读了第一篇文章之后,就信誓旦旦地高呼,中国的教育有救了。这是不值得提倡的声音。
靠一块屏幕去拯救教育的不平等,这是天方夜谭。最初的文章并没这样武断地下结论,后面的文章也没有想当然地去接受。几篇文章都略带质疑地去询问为什么,尝试去一层层拨开故事的外壳,去找寻与对比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这是第一次,我们看到,中国的互联网诞生了某种不一样的东西,不是单纯的情绪宣泄,不是盲目地抛出结论,不是简单的党同伐异,而是带着一点点怀疑的精神,去探讨,去讨论,去争鸣。
我最喜欢的一条评论是:

作为一教育技术学的师范生,我更加关注的是大象公会的这篇文章里面的教学过程和昨天那篇报道的不同之处。最大的不同在于昨天文章里面说到的教学过程比较像这两年兴起的双师课堂,线上线下老师一起配合,线上老师负责知识点的讲解,线下老师负责课堂纪律的维护,课堂活动的组织,以及答疑解惑,甚至包括针对性的再次讲解,所以才会出效果。但是这篇文章里面的教学,更多的是像很多年前的远程教育,或者说录像教学,录播课,没有互动的过程,没有及时的反馈与调整,这条路走不通肯定是必然的。当然更加细节的问题还包括分班是否足够合理,学生的认知能力,元认知能力是否相当等等,都会影响到最终的教学效果。有技术帮忙共享好的资源是件好事,难点在于如何做到好的共享。
教育不公平问题的解决,当然不能靠一块屏幕。但这一块屏幕的出现,从理论上绝对可以弥合教育资源分配的某种缺陷。理论到实际的差距,就是技术问题。
而技术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这才是历经了几篇文章的折返后,我们应当拥有的感动与希望。
04 中国很大,人很多。这导致了各个地区之间具有不可忽视的差异,发展基础的不同导致解决模式绝对不可能完全一致,所以“此之蜜糖,彼之砒霜”的隐喻,适用于中国的任何一个问题。任何想照搬一种模式,解决所有问题的想法,都是“本本主义”。
但这也为我们带来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供我们分析的案例多很多。我们可以比较不同故事里的不同之处,去对照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内核。正如这几篇文章所做的那样,我们在几个故事里面碰撞,找出究竟什么不同导致了成功与失败。
我们甚至可以延伸出来,去划定科技可以做什么、人又可以做什么的界限,去讨论政府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去商量资源该如何整合与协同配合。
不要全盘接受,也不全盘否定,在实施细节中辩论出可行路径,这或许就是这块屏幕的启迪意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