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终于听了我的话,然而如果你不听话,还是没什么卵用

滴滴终于听了我的话,然而如果你不听话,还是没什么卵用
文章图片
昨天滴滴终于“听了”我5月14日说的话(空姐遇害事件滴滴“罪行”深度解析),全面上线了全程录音和一键报警功能。
但是已经迟了。又一个人没了,顺风车也没了。
上线这些功能就安全了吗?我大胆的再次预测——然并卵
神一般的建议
昨天滴滴面向所有车辆上线了两个功能——全程录音和一键报警。
滴滴终于听了我的话,然而如果你不听话,还是没什么卵用
文章图片
这跟我在今年5月14日针对滴滴顺风车空姐悲剧写的两个建议惊人的一致
滴滴终于听了我的话,然而如果你不听话,还是没什么卵用
文章图片
有人说我很神,居然“预测”的这么准。其实这一点都不神,基于目前的技术水平、经济性和人性,这是简单有效的办法,没有之一。
细节是魔鬼
如果滴滴早点上线这些功能,第二起悲剧就能避免吗?Sorry!90%的可能性还是No。因为下面这两个细节。
8月23日,也就是第二起悲剧发生的前一天,有一位林女士也坐了罪犯的车。上车后司机关闭了订单,要求林女士直接给现金。随后,司机称还要接另一名乘客,车往僻静方向开去,林女士几次提出让司机给那名乘客打电话,对方都支支吾吾,最终林女士强行下车。
滴滴终于听了我的话,然而如果你不听话,还是没什么卵用
文章图片
至24日17:42,滴滴平台反馈热线(95066)来电,表示已联系上司机(嫌疑人),嫌疑人表示受害人没有上车,我要求滴滴平台给出嫌疑人具体信息(电话、车牌等),被滴滴平台拒绝,称泄露用户隐私。
这两处细节反应出一个大概率事实,那就是受害者上车后跟前一天的林女士一样,按照司机建议关闭了订单。从乘坐滴滴“变成”乘坐黑车。
在此声明,我挖这个细节既不是责备死者,也不是洗白滴滴。因为这种取消订单的情况在三四线城市非常普遍,我出差的时候也曾多次遇到提出这种要求的司机。但是从法律角度来说,一旦乘客取消订单,关闭滴滴软件的时候,就已经终止了与滴滴的“合同”。滴滴虽然做了中介,但是交易并没有在滴滴上完成,是有理由不承担任何责任的。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滴滴没有对此辩解?一则在客服上他们的确有不可推卸的问题,二则这种时候辩解反而会刺激更大的舆论压力,没人会听它解释。因此低头认错整改才是唯一正确的应对方法。
出租车不是会所
回到正题,我为什么说即便上线了录音和报警也不能隔绝危险,那就是技术不能杜绝“不守规矩”和追求“方便”。如果还是上车后关闭滴滴,私下交易,那什么安全功能都没用。而一旦出事,滴滴还是众矢之的。
我是在杞人忧天吗。不是!看看网上关于录音隐私都提出了哪些问题。
滴滴终于听了我的话,然而如果你不听话,还是没什么卵用
文章图片
滴滴和出租车一样本来就是公共场所,不是私家车,更不是交友的会所。对于上图中的问题我不禁想问:乘客和司机之间应该有什么隐私?乘客如果在车上聊天或电话就不用顾忌司机听到影响隐私?如果司机听了乘客的话不侵犯隐私,滴滴后台保留备查的录音就侵犯隐私?如果个别人为了自己的隐私关闭录音出了事,滴滴是不是还应当再做一回靶子给大家打一顿泄愤?
我在5月提出全程录音的方案,其实就是要用录音来提醒司机和乘客:交通工具是公共场所,不是私家会所,不是搞“社交”的地方。只有破坏了两个人的隐私,才能打造所有人的安全。
嘀嘀还是滴滴
之前写过几篇关于滴滴的文章,有人问我为什么有的地方写“滴滴”,有的却写“嘀嘀”,到底是哪个字。
大家看看这个名片。
滴滴终于听了我的话,然而如果你不听话,还是没什么卵用
文章图片
我不想武断的说之所以有区别是因为公司经营只是用“口”,而开车和打车的却流汗、流血、流泪。但每次惨案发生后,无论是针对大众的舆论还是滴滴公司的公关都不能只靠口来解决。
作为出行公司,必须把乘客安全放在第一位,不要舍本逐末的打什么“社交”牌。而作为乘客也不要只关注嘴上的一时快乐,批判这个不对,那个不好,既要安全又要隐私。
“高高兴兴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吗?!
请转发本文到朋友圈,提醒自己的朋友拒绝司机关闭出行软件私下交易
【滴滴终于听了我的话,然而如果你不听话,还是没什么卵用】只有关心朋友安全的人才是真朋友,我相信你是其中一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