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演讲第三十七天-自我驱动力

【学演讲第三十七天-自我驱动力】所有最终相对优秀的人,都有共同的特征:

即,拥有很强的自我驱动力。
你肯定听说过这个词:自我驱动力。若是无需鞭策,自己能够驱动自己,那该多厉害啊?!
那,你有没有想过“自我驱动力”来自于何处呢?什么决定了“自我驱动力”的强弱呢?
大多数“受过教育”的中国人都面临这样的尴尬:都听说“英语很重要”,但,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本科四年……前前后后折腾了十六年(还不算幼儿园就可能已经开始学了),竟然就是搞不定英语,这是为什么呢?并且还通常是“全方位搞不定”——听说读写全都不行。
可以肯定的是,习得一门外语,并不需要很高的智商,甚至可能不需要智商。
之所以学不好,是因为,“用英语”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根本就不是刚需。
既然不是刚需,那就是“不必需”,于是,事实上“不用也可以”,事实上“没有也行”,虽然“有倒也挺好”,可“没有的话顶多是有点怨念而已”……
为什么另外一些人(虽然是少数)最终“学”会了呢?对他们来说,那是刚需——那“需求”越刚,学得越快、学得越好……甚至,没学会,没学好的时候,也要“凑合着用”,然后“用着用着就真的用熟练了”——想想看吧,这是不是最重要、最本质的根源?
俞敏洪有一句著名的话:优秀是一种习惯。
这话肯定是对的,因为所有的刚需,都必然显现为“习惯”——就好像你从一开始就习惯了“到点儿吃饭”一样。
甚至,“习惯”很可能只不过是“刚需”的另外一个说法。
很多人把俞敏洪的话当做给员工、给学生洗脑的工具。很多人不明白,在他们眼里所谓的“鸡汤”,其实常常是很朴素的、很锋利的方法论——只不过,“优秀”并不是他们的刚需,所以,他们不可能到达“优秀”,于是,他们体会不到那“鸡汤”的朴素与锋利,进而反向到达一种“自证预言”必然自证的境界……
对一些人来说,“优秀”真的是刚需。你去观察那些优秀的人,若是你有机会与他们沟通,你就会发现,他们在这方面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态度: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起码是自己能做到的最好。注意,是“最好”而不是“好”或者“很好”……
所以说,正确的刚需是一切驱动力的源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