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和咖啡,性和男女,太阳照常升起

“我们喝一杯吧。”
“再喝一杯再走。”
“我们再来一瓶里奥哈酒吧!”
“我们再要两瓶吧。”
1
刚读完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于是去豆瓣翻看了下书评,果然有和我一样感受的:
“不明白这本书好在哪里,从头到尾都在喝酒喝酒,然后说些醉话,勃莱特的爱情观也无法理解...”
我想这应该是大部分人在读这部小说时会有的疑惑,这部小说没有情节,没有故事,每天做的事都在重复。
正经的书评会把小说的主题讲得非常宏大,一战后到30年代,一群旅居巴黎的年轻人,由于受到战争的身心创伤,终日无所事事,饮酒作乐,乱搞关系,极其的腐化堕落,他们是“迷惘的一代”。
但是,当你真正在阅读的时候,你是会被小说中描写的他们所吸引的,反而是带着那种宏大的历史背景去阅读,会觉得索然无味。
小说里的人物,要么是作家,采访人员,要么是艺术家,要么是破产贵族。
他们所过的生活,则是典型的小资文艺生活,逛街,喝酒,闲聊,逛街,喝酒,闲聊。。。每日重复,然后还会去旅行,去钓鱼,去西班牙看斗牛。
如果你乐意的话,你完全可以把它看成是一本由资深文艺青年写的20世纪初巴黎咖啡馆酒馆游玩指南,以及巴黎-西班牙跨境游指南。咖啡馆的出现频率,我没有看到过有第二本如此详尽的小说。而关于斗牛赛的讲解,堪比专业解说。
小说中的人,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进咖啡馆,喝酒,然后进另一家咖啡馆,喝酒,咖啡馆是他们的第二个家。间或讨论接下来去哪玩,偶尔夹杂着对战争的厌恶。然后就是无边无际的酒精荷尔蒙带来的暧昧气息。
2
这个暧昧的中心,就是女主勃莱特。
她是个充满魅力的女性,海明威说,勃莱特非常好看,她穿着一件针织谨慎套衫和一条苏格兰粗呢裙子,头发朝后梳,像个男孩子。这种打扮是她开的头。她身材的曲线如同赛艇的外壳,羊毛套衫使她的整个体型毕露无疑。
她离过两次婚,在与英国破产青年迈克订婚期间,不但与社会青年混在一起,发生关系,还几乎与小说中的所有主要人物(这些人物都互相认识,一起游玩)发生过关系。包括深爱着她的作家科恩,在巴黎咖啡馆遇上的伯爵,西班牙斗牛士罗梅罗,男主巴恩斯也爱着她。更厉害的是,她还能当着未婚夫迈克、情人巴恩斯(男主、叙述者)的面与别的男人约炮。
巴恩斯对她说,我们能不能在一块过,勃莱特?我们不能就那么住到一起?
她说,我看不行,我会见人就搞关系而对你不忠实,你会受不了的。
巴恩斯说,我现在不是受得了吗?
她说,那是两码事。这是我的不对,我本性难改啊。
巴恩斯,我们能不能到乡间去住一阵子?
她,一点用也么有,如果你喜欢,我就去。不过我在乡间不会安安静静地待着。和我真正心爱的人在一起也不行。
她情绪糟透了,再来一杯。
她常懊丧地说,我感觉自己是个坏女人。说这话的时候是无比真诚的,就如生活混乱的大多数女人夜深人静时真诚的忏悔一样。
与勃莱特同样感到情绪糟透了的,无疑是她身边的男人们,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男主巴恩斯一直爱着勃莱特,她似乎也爱着他。然而他在一战中受伤,失去了性能力,爱而不得,只能极度冷静克制地看着她、甚至帮她和身边一个个朋友上床。
小说中有一段他自嘲的话,基本可以概括他的处境:
就是这样,(我)送一个女人跟一个男人出走。把她介绍给另一个男人,让她陪他出走。现在又要去把她接回来。而且在电报上写上“爱你的”。事情就是这样。
他情绪糟透了,再来一杯。
拳击手出身的作家科恩,对勃莱特一往情深,就是这样的,男文青特别容易爱上坏女人。他来自优渥的犹太家庭,普林斯顿大学毕业,拿过拳击赛奖牌,不喝酒,乖孩子,成为作家后写的书还大火过。
但是,似乎因为他没参加过一战,没有受到过战争带来的创伤,这是带有原罪的,就像没有受到过老师处罚的好学生,处处被排挤、嘲笑,融不进他们的圈子。如同上了年纪的中年男人,带着上了年纪的原罪,即使再努力地想与年轻人打成一片,都无济于事,反而遭来年轻人的窃窃私语和戏谑。
他认为付出就会收获爱情,痴情就会带来勃莱特的青睐,乃至于他做出了一系列蠢事,比如纠缠勃莱特,她和未婚夫迈克走到哪他就跟到哪。导致勃莱特非常厌恶他,虽然她也和他睡过。
他情绪糟透了,再来一杯。
勃莱特的未婚夫,破产者迈克,自己的未婚妻几乎跟身边的每一个朋友都发生过关系,他的情绪自然不会好。
他情绪糟透了,再来一杯。
这种坏情绪,如同酒精和暧昧一样,弥漫着整部小说。
3
如果我们刻意否认战争对他们的创伤性影响,那就也有点哗众取宠了。
这群青年沉湎于酒精和性,并未能抹去战争带来的身心伤害,反而引来了无边无际的坏情绪。于是他们相约去西班牙,观看暴力感十足的斗牛表演,参加圣福明节日狂欢。
在那里,他们体验到了斗牛带来的精神刺激,勃莱特发挥特长,爱上了十九岁的年轻斗牛士,并和他上床私奔。
然而他们还是很空虚,坏情绪再次袭来,账目问题也挥之不去。他们似乎未能完成自我的精神救赎。
4
狂欢后,几位人物各回各家。男主巴恩斯没有着急回到巴黎,一个人去了沿途游玩,钓鱼,游泳,住旅馆,看书看报,讨好服务员。这段日子在小说接近尾声,展现出一种难得的安详,是少有的平静画面,他似乎过上了没有创伤影响的生活。
这时,他收到一封电报,是跟斗牛士私奔的勃莱特发来的。她说自己境况不佳,让巴恩斯去接她。
他果然去了。
勃莱特说,她跟一位年龄相差太大(勃莱特34岁)的斗牛士在一起是不会幸福的,她主动甩了他。
回来的路上,他俩在出租车,
“唉,杰克(巴恩斯),”勃莱特说,“我们要能在一起该多好。”
前面,有个穿着卡其制服的骑警在指挥交通。他举起警棍。车子突然慢下来,使勃莱特依偎在我身上。
“是啊,”我说。“这么想想不也很好吗?”
这段对话,虽然看起来安详多了,甚至有些温暖,但还是充满了无奈。巴恩斯不能和勃莱特在一起,可以归结为他因为战争失去了性能力。
小说就此结束,海明威在最后也没有跟战争和解,跟自己和解。
总结一下,下面这张图基本可以表现小说的内容:
酒精和咖啡,性和男女,太阳照常升起
文章图片
太阳照常升起.png 5
战争当然不好,海明威在创作这不小说时,初衷有很大一部分也是要反映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不可消除的坏影响。
小说中有一段话,主要人物之一比尔对巴恩斯说的,基本可以用来解释为何这群年轻人一直带着坏情绪:
你是一名流亡者。你已经和土地失去了联系。你变得矫揉造作。冒牌的欧洲道德观念把你毁了。你嗜酒如命。你头脑里摆脱不了性的问题。你不务实事,整天消磨在高谈阔论之中。你是一名流亡者,明白吗?你在各家咖啡馆来回游转。
战争导致的身心受伤和流亡,在小说中是一个隐晦的主题。但是,小说、故事、人物在创造出来之后,它就有了独立的生命力,连作者自己也防不住读者去做各式各样的解读。
作者只是通过创造这些人物故事,唤醒了读者心中早已存在而说不出来的某种情绪,某些零零散散的经历经验。之后,读者就会顺着自己的想象,去理解小说,并投射自己。
这就会使得作者的创作初衷并不显得那么重要。《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这群年轻人就有这样的生命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战争在这部小说中已不是必要的,而是一个变量。把战争换成工作、爱情、阶层固化、寻梦失败等,都会产生这么一群迷惘而情绪低落的年轻人。就像你身边能无时无刻感受到的那个青年,或许你自己就是。
这部小说是海明威“冰川理论”的集大成者,即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意思是写作要克制,不要事无巨细都交代,也不要过多议论。
不同于托尔斯泰、昆德拉喜欢在小说中跳出来大段大段地发议论,海明威喜欢客观地记叙、描述,几乎不发议论,就连记叙描述,语言也非常简单,阅读体验非常好。
读这部小说,你要么是被语言吸引,要么是被描述的巴黎-西班牙风情吸引,但很有可能是被这帮年轻人的颓废生活所吸引。
很多人都熟悉上面这段控诉男主巴恩斯是个流亡者的话,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巴恩斯不咸不淡地接了一句,
照你这么说,这种生活道蛮舒服嘛。
这可能是海明威的心声,也可能是你的心声。
【酒精和咖啡,性和男女,太阳照常升起】要我说的话,这部小说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发现了这么一群年轻人,并把他们的生活展现了出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