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活成一束光——关于度和失控26

@5月22日术后第25天

图:今年冬天拍摄《冰上倒影出的暖阳》 今天特别想聊聊关于“度”和“失控”,就拿最近生病康复期忌口这件事作为切入。

手术后出院回家静养,每每提到康复期有什么忌口,群里就会开始一场没有任何恶意的口水仗。简单划分,三个派别:绝对忌口一定不能碰、可吃但要有分寸、毫无忌口随便吃。
一场辩论过后,倘若按照第一派的观点,并且把提到的所有忌口总结下来,基本上能吃的东西已经所剩无几,连一些我们认为日常补充营养的食物都囊括在内,比如鸡蛋、牛奶。对于一个标准吃货而言,好想仅对“不能吃这件事情”爆粗。
而当每每看到一个康复很多年的辩友说,“我就是随便吃,什么都吃些。”,内心就会跃过一丝欢喜,还附带一句,“我也可以!”,外加一个不自信的反问,“难道?”。
细细琢磨其实第二派和第三排派的观点大致是统一的,“吃,但是要有度”。
其实意识到度这个问题也是开始能吃饼干这几天。倘若你也是个吃货,你应该能明白有种简单的快乐就是告别你喜欢的食物已很久,突然你又可以吃了,那种开心。
刚出院时只能喝一些稀的豆粉,芝麻糊之类的,现在可以里面泡着饼干吃,就好像感觉一下恢复功力,便可大开吃戒一样。暂不说前些天,就昨天,早上一顿、下午加餐一顿、晚上加餐又吃了四五袋就已经有种罪恶感。想起曾经群里说过,饼干少吃,一则甜食本来对身体恢复就没什么好处,再加上饼干添加剂多。心里知道自己过了,虽然近几天开始吃饼干后体重一直在回升,但一句话始终在脑子里回转,“过犹不及”。
辣椒我可以控制,海鲜我可以控制,但是饼干、蛋糕这些甜食好难啊。前天晚上还梦到自己去了一家新开张的蛋糕店,各式各样的蛋糕、花式甜点,梦里就对自己说赶紧吃,醒了就不能这么肆无忌惮了。醒后想来也是,这么大人了,还如此,出息。好像总感觉可以吃上一块饼干自己心情就能立马变好,但理性些想想,这应该不过是内心给自己的一种麻醉式引导。

突然想活成一束光——关于度和失控26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再反观生活,很多事情其实都会牵扯到“度”。提到“度”,自然也会想到其他一些有关联的词,比如“有分寸”、“平衡”、“恰到好处”,比如“失衡”、“失控”。

“为人处世有分寸,能让周围的人都处于一种舒服的状态。”以前以为这些只有高情商的人才能做得来,作为一个惯行直言不讳的人有时还会鄙视这种隐晦和含蓄,甚至为其贴上“不真诚”、“圆滑”的标签,现在想来这些想法都太过不成熟。
虽然距离“恰到好处”地做到让自己在乎的和在乎自己的人都舒服还很远,但是通过这次生病关于这个“度”多少还是有些触动。无论是和朋友还是和父母,本来就不能让所有的事情按照自己想象的方向发展。再亲近的人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各自的思想、各自惯有的行为方式、各自的骄傲和无奈,我们不应该因为亲密就总任性地希望所有的事情和相处方式完全依照自己单方的设想做过分的要求或内心制定唯一的衡量标准。无形中我们都需要调整到一个“度”,一个不会让任何一方憋屈,当然最好是大家都舒服的度。
对于自己其实也一样,虽然我们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独立思想、自由灵魂的个体,但即便如此我们也有内心纠结、观点分裂、前后矛盾的时候。自己和自己的相处,同样需要艺术和尺度。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常常处于一种“舒服”的状态,包括生理,也包括精神?我能想到的大致如此:
生理上,我们需要适度的运动、饮食营养结构的平衡摄入、在个人喜好与健康标准间不断调整的作息习惯……
精神上,我们需要慢慢摸索到一种恰到好处的拿起和放下、在乎与释然、欲望与清心……
这些都需要在潜意识形态中有个“度”。
倘若偏离太远或太久,必然引起的就是一种失衡,当这种失衡发展到“失控”的时候,我们内心对于度的衡量标准就开始变得麻木,把失衡当作习以为常。这时就会出现疾病,有的是心理上的疾病,有的是生理上的疾病。这也是自己生病手术后对曾经生活习惯上的反思和总结,或许也是对过往衡量标准的一次意义重大的纠偏。
刚出院那些日子的作息还算规律,清晨六点多起床、午休、晚上十点到十点半准时关灯。近几日明显时间又有些紊乱,借此文也是及时地提醒自己,健康的作息从今天开始,另外减少吃饼干的数量。每个人的自控能力不一样,像我这种看来还是需要一张作息表,这种特殊时期更需要,什么时间干什么,干到什么时候停,就比如不能因为码字就延迟做饭的时间,因为延迟午餐就取消了午觉。

其实你我心里每时每刻本就有意识、无意识的有个“度”,只是这个度怎样才能达到你我心中的“恰到好处”,随着经历的事情开始变多、随着思想的逐渐成熟、随着岁月的不断沉淀,时常问问内心
你我心中的“恰到好处”或许在变化,这大概就是需要我们在一辈子修行中的寻找、实践和探索。

【突然想活成一束光——关于度和失控26】时间刚好,去做饭(∩_∩)
突然想活成一束光——关于度和失控26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