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村”民涌入北交所

投稿|“村”民涌入北交所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直通北交所(ID:tobse666),作者|徐明辉,编辑|六耳
从北京西二旗地铁站出来,向南大概两公里,一栋灰白色的五层建筑跃然眼前 。
这里是生物医药园,中关村各个园区中最不起眼的一个 。像是“消了音”的老北京大杂院儿,园区内听不到喧嚣声,也看不见显眼的企业LOGO——尽管40多家公司藏身其中 。
诺思兰德(430047.NQ)在这栋建筑的四层,一家从事基因治疗药物、重组蛋白质类药物的新三板精选层公司 。最近,因为将要搭上北交所的“首班车”,诺思兰德成了资本市场上的“香饽饽”,股票交易多了,媒体采访也多了 。
然而,回忆起曾经的窘迫场景,公司副总经理聂李亚感慨:“如果不进园区,我们很难发展起来 。”聂李亚的感受,不少从中关村走出来的企业都深有体会 。
2021年9月,北交所横空出世,中国资本市场迎来新变局 。中关村又一次走在了改革前列 。据直通北交所(ID:tobse666)统计,将平移到北交所上市的66家精选层企业中,北京占了10家 。10家北京企业中,又有8家是从中关村园区里走出来的 。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关村的传奇还在上演 。
01“嗨!那儿当初就是一片坟场,埋太监的地儿 。”海淀的土著大爷们兴许一边摇着蒲扇一边跟你侃侃而谈中关村 。
在成为“中国硅谷”前,中关村曾叫“中官村” 。明清时期,混得好的太监多在此地建宅子、修坟地 。由于太监又称中官,中官村一名由此而来 。
新中国成立后,村里迎来一批大咖,有造原子弹的,有搞人造卫星的 。理工科的“粗人”到底还是不如文科生对文字敏感 。在时任北师大校长陈垣的提议下,中官村改名“中关村”,属于中关村的历史才缓缓拉开 。
大咖中有个叫陈春先的中年男人,带领小组成员研制出中国首台托卡马克6号,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核聚变的垄断 。早年间,陈春先曾到美国访问,被眼前的一幕震撼到了——大学教授和学生扎堆在硅谷开公司,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后赚得盆满钵满 。
回到村里的陈春先彻底被“洗脑”了,逢人就讲硅谷,说惠普、英特尔先进、苹果公司真香 。可惜没人听得进去,他先成了“鼓动家” 。
1980年,陈春先决定单干 。“我们要建中国的硅谷!”他拿着北京市科协提供的200元经费,创办了一家叫“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的民办机构,靠着为乡镇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赚取服务费 。
头一年,陈春先就赚了3万块,够在北京买好几套四合院了 。
不过,那个时候科学家搞钱可不是什么喜闻乐见的好事情,那属于歪门邪道、损公肥私、抹黑科研 。
好在官方及时站台,在“搞活经济”的总体方针下,允许确有贡献的科技人员先富起来 。以中科院专家为代表的科学家们才敢打破铁饭碗,下海创业 。
改革开放初期的创业潮,也正是从中关村萌芽 。
1984年,“两海两通”(四通、信通、科海、京海)相继面世 。“特别想干事”的柳传志,创办了北京计算机新技术发展公司(联想前身) 。此后几年,近百家公司在中关村聚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