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怎么治疗好 低血糖怎么办

与高血糖相比,低血糖的危害并不逊色 。一旦延误了低血糖的诊治,后果会非常严重,甚至患者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其中,“无症状低血糖”最危险 。
关于血糖的定义
1.血糖:通常指血液中的游离葡萄糖 。正常情况下,健康人在空腹饱的情况下,血糖可以维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范围内 。正常人空腹部血糖小于6.1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小于7.8mmol/l 。
2.空腹部血糖是指:8小时以上无热量(能量)摄入 。一般患者在晚上8点以后停止进食,早上从腹部抽取静脉血空 。
3.随机血糖是指任何时候的血糖浓度,不管你吃不吃 。
4.低血糖:医学上,不同的人对低血糖的判断标准不同 。由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比非糖尿病患者具有更高的危险性和更大的危害性,因此非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诊断标准是不同的:非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标准为
5.低血糖:临床上,部分糖尿病患者在出现心慌、饥饿等低血糖症状时,检查其随机血糖并不低 。在排除心脏病的前提下,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低血糖” 。
6.无症状性低血糖:无症状性低血糖患者在低血糖发生时往往没有任何感觉或预感,患者往往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昏迷 。如果抢救不及时,患者很可能因为持续低血糖变成植物人,甚至有生命危险 。
7.餐后2小时血糖:
指从第一餐开始2小时后的血糖水平 。
低血糖的常见原因
1.饥饿低血糖症
当你饥饿或长时间吃不下东西时,外源性血糖的来源就被切断了 。这个时候你主要靠糖异生来维持血糖浓度 。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糖异生供不应求时就会发生低血糖 。
2.运动性低血糖症
连续剧烈运动后,能量消耗巨大,需要葡萄糖氧化分解提供能量 。如果不及时补充糖类食物,会引起低血糖 。
3.酒精性低血糖症
空腹部大量饮酒后,酒精可抑制体内糖异生和肝糖原分解的反应,导致糖异生作用减弱,进而可能发生低血糖 。
4.反跳性低血糖
是一种由于突然停止输注高渗葡萄糖而引起的低血糖,在输注高血糖的过程中,可能刺激大量胰岛素分泌 。如果突然停止高渗葡萄糖的输注,由于胰岛素的作用,血糖会下降,出现低血糖 。
5.早期糖尿病反应性低血糖症
这在二型糖尿病早期更为常见 。由于早期胰岛β细胞分泌反应缓慢,出现高血糖,进而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所以出现高胰岛素血症 。一般在进食后4-5小时内出现低血糖 。患者往往有糖尿病家族史,并常伴有肥胖 。
6.特发性低血糖
主要是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迷走神经过度兴奋,胰岛素分泌过多,发生低血糖,属于非器质性疾病 。
7.药物引起的低血糖症
主要见于糖尿病治疗过程中,低血糖往往是由于胰岛素和降糖药使用过量、使用后活动增加或饮食不合理引起的 。此外,可出现在普萘洛尔、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水杨酸盐、磺胺类抗生素、酚妥拉明、氯丙嗪、抗结核药和抗组胺药制剂中 。
8.肝源性低血糖症
当肝功能严重受损时,一方面是由于肝脏储存糖原和糖异生的功能低下,不能有效调节血糖而发生低血糖;另一方面,肝脏内胰岛素的失活减弱,对血糖也有一定影响 。
9.胰腺β细胞增生性低血糖症
由于胰岛β细胞增殖或癌变,即使血糖处于较低水平,胰岛β细胞也能独立分泌胰岛素,使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减少,从而发生低血糖 。
10.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
患者体内存在胰岛素和胰岛素受体自身抗体 。胰岛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与胰岛素自身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 。当胰岛素从复合物中游离出来时,很快就会出现有症状的低血糖 。
11.胃大部切除术后低血糖
对于接受胃部手术的患者,一方面由于进食后空在胃内迅速排泄,大量糖分进入小肠,小肠吸收功能活跃,导致血糖升高 。高血糖刺激胰岛素过度分泌,导致高胰岛素血症 。另一方面,术后胃肠激素分泌过多,可刺激胰岛素分泌,导致低血糖 。患者此时应少食多餐,吃高蛋白低糖饮食 。
12.内分泌功能障碍所致低血糖症
当垂体前叶和肾上腺皮质功能下降时,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等胰岛素抵抗激素分泌减少,导致低血糖 。
不及时治疗低血糖的危害
临床表现
低血糖的临床症状与血糖水平和血糖下降速度有关,可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1.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常出现在血糖迅速下降时,表现为饥饿、虚弱、倦怠和疲劳;出汗、焦虑、心悸;皮肤感觉异常(如嘴唇周围麻木);四肢震颤(如手抖、站立不稳);
2.中枢神经系统改变:见于血糖缓慢持续下降,表现为反应迟钝、听力下降、记忆力、计算能力和判断能力减退、意识模糊、嗜睡,甚至意识不清、无反应、癫痫样惊厥、偏瘫、大小便失禁甚至昏迷 。
此外,临床观察表明,不同年龄的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临床表现并不完全相同 。低血糖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表现:
(1)老年人发生低血糖时:要么无症状(即“无症状性低血糖”)但表现淡漠,要么有言语行为异常、惊厥、偏瘫、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神经精神症状 。,容易误诊为“急性中风”或“癫痫发作” 。
(2)成人低血糖时:易出现典型的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饥饿、心悸、出汗、乏力、手抖等 。
(3)婴幼儿发生低血糖时,常表现为哺乳困难、烦躁、哭闹、面色苍白、出冷汗、注意力不集中、休克、遗尿等 。因为症状缺乏特异性,所以必须仔细观察才能发现 。
2021最新血糖标准
1.糖尿病前期患者的理想血糖控制标准 。
2.1型糖尿病和二型糖尿病病的血糖控制标准
3.二型糖尿病儿童青少年血糖控制标准
4.儿童和青少年1型糖尿病血糖控制标准
5.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
6.孕期血糖控制标准
7.低血糖分级
低血糖的治疗措施
1.绝对卧床休息和快速补充葡萄糖是预后的关键 。
2.那些怀疑低血糖的人应该立即测量他们的血糖 。如果不能及时测量,则按低血糖处理 。
3.如果意识清醒,最有效的方法是吃含糖量在15-20g左右的速效食物:指南推荐吃2-5片葡萄糖片(如果能买到的话,留一些)或10片水果糖、两块方糖,或150-200ml新鲜果汁等含糖饮料,或一杯脱脂牛奶或一汤匙蜂蜜 。
应在进食后15分钟重新测量血糖 。有一个原则:“吃15 (g)等15 (min) 。”血糖值为3.9mmol/L,可以重复几次,直到血糖超过3.9 mmol/L 。
血糖恢复正常后,如果离下一餐还有一段时间,应适当补充零食 。当血糖恢复正常后,要吃东西或零食来保持血糖稳定,这是帮助身体恢复糖原储备(如面包、饼干等含多糖的食物,在人体内会分解重新吸收,使血糖维持一定时间) 。
4.如果你的家人发现你的糖友一直喝水咳嗽,或者处于昏迷状态,就不要再吃东西了 。否则,有窒息的危险 。此时应侧卧,保证气道畅通,并拨打急救电话;如果糖友感到昏睡、反应迟钝,也要拨打急救电话,带患者去医院治疗 。
5.神志不清的糖友,入院后紧急给予胰高血糖素1mg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或静脉注射25克高浓度葡萄糖,15分钟检查血糖,
若血糖仍≤3.9mmol/L,则口服或静脉给予葡萄糖;
血糖> 3.9 mmol/L,但在下一餐前1小时以上,应适量给予淀粉或含蛋白质的食物;
血糖≤3.0mmol/L,继续给予60ml 50%葡萄糖静脉注射 。
6.反复低血糖会导致高血糖,增加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并可能诱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增加医疗费用 。如果患者出现持续的严重低血糖,会造成意识丧失、永久性神经损伤,甚至死亡 。
7.如果血糖恢复正常但意识仍未恢复,必须按急性脑病进行重症监护和综合急救 。除头部降温、脑保护等措施外,静脉输注20%甘露醇,注射地塞米松,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及并发症 。
8.糖皮质激素适用于治疗难治性低血糖和自身免疫性低血糖 。血糖稳定后会逐渐降低并停药,慢性肾上腺功能减退者会逐渐降低至维持剂量 。
9.巧克力含有大量的脂肪,会减缓肠胃的排泄空,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 。脂肪会让血糖在短时间内不会迅速升高 。根据上述原理,低血糖患者会继续多吃食物,导致血糖波动无法控制,从而使血糖紊乱加重 。
低血糖治疗过程
低血糖误解
误区一:每个人对低血糖的诊断标准都一样 。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诊断标准不同 。糖尿病患者血糖低于3.9mmol/L可诊断为低血糖;而非糖尿病患者只能在他们的血糖低于2.8 mmol/L时被诊断为低血糖..
误区二:“无症状低血糖”属于轻度低血糖 。饥饿、心悸、出汗和手抖是低血糖最常见的症状 。饥饿、心悸、出汗和手抖是低血糖最常见的症状 。临床上,一些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由于神经系统的损害,神经感觉明显迟钝,以至于发生低血糖时,患者无先兆症状,患者往往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昏迷,危及生命 。所以,无症状低血糖不代表病情轻 。相反,无症状低血糖因为不容易被及时发现,所以更危险 。
不同年龄的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临床表现并不完全相同 。
(1)婴幼儿低血糖症常表现为哺乳困难、易怒、面色苍白、出冷汗、注意力不集中、做噩梦、遗尿等 。由于症状缺乏特异性,必须仔细观察才能发现;
(2)成人低血糖患者常有典型症状,主要是交感神经兴奋,如饥饿、心悸、手抖、出汗、四肢无力等 。
(3)老年患者低血糖要么无症状(即“无症状性低血糖”),要么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如言语行为异常、惊厥、偏瘫、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 。,容易误诊为“急性中风”或“癫痫发作” 。
误区三:只要有饥饿感,肯定是低血糖 。一直以来,“饥饿”都被认为是低血糖最可靠的报警信号 。然而,这并不准确 。有些患者虽然血糖高,但因为绝对缺乏胰岛素或胰岛素抵抗,葡萄糖无法输送到细胞内供机体利用,也会产生饥饿感 。一旦血糖控制稳定,饥饿感也会减轻或消失 。因此,当患者感到饥饿时,一定要及时监测血糖,判断血糖是高还是低,避免盲目补充食物 。
误区四:只要是低血糖,吃干粮就能迅速缓解 。发生低血糖时,患者往往选择吃饼干、馒头、烧饼等 。来缓解症状 。这不能说是错的,但也不是最好的选择 。因为要纠正低血糖,所以最好选择那些升糖指数较高的“单糖”食物,如糖果、糖水、果汁、蜂蜜等 。而馒头等淀粉类食物是“多糖”,需要在体内逐步代谢成单糖才能被人体吸收,纠正低血糖的速度相对较慢 。此外,服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糖尿病患者在发生低血糖时,必须补充单糖(如葡萄糖、蔗糖),因为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可延缓大分子碳水化合物(如馒头)的吸收,使其不能迅速升高血糖 。
误区五:血糖不低的“低血糖”,临床上不必处理 。有些糖尿病患者在出现心慌、饥饿感等低血糖症状时,会随意检查自己的血糖并不低 。在排除心脏病的前提下,这种现象称为“低血糖” 。因为“低血糖反应”也可诱发严重的心脑血管事件,原则上应按低血糖紧急处理 。
误区6:虽然低血糖在糖尿病患者中最常见,但并非糖尿病患者独有 。临床上如胰岛β细胞瘤、部分胰外肿瘤(如肺癌)、晚期肝硬化、垂体功能减退和肾上腺皮质功能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胃大部切除术等也可导致低血糖 。因此,对于临床低血糖患者,不能仅仅满足于缓解低血糖症状,更要注意寻找低血糖背后的原因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低血糖的问题 。
误区7:“低血糖”、“低血糖”和“低血糖反应”是一回事 。这三个概念是不同的:
(1)“低血糖”是一个纯生化指标,表示患者的血糖水平符合低血糖的诊断标准,但不涉及有无症状 。也就是说,患者可以有症状,也可以没有症状,这种情况称为“无症状性低血糖症”;
(2)“低血糖”是指患者的血糖水平达到低血糖的标准,并伴有低血糖的症状;
(3)“低血糖反应”是一个临床概念,是指患者出现低血糖的症状和体征(如心悸、出汗、手抖等 。),但对他们的血糖水平没有规定要求 。在大多数情况下,血糖低于正常水平,但也可能正常或略高 。所以“低血糖”和“低血糖”是严格根据血糖值来判断的,而“低血糖反应”不是 。
误区八:低血糖比高血糖危害小;与低血糖相比,糖尿病患者往往更重视高血糖 。其实低血糖的危害不亚于高血糖,有时甚至比高血糖更危险 。轻度低血糖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如饥饿、头晕、心慌、手抖、面色苍白、出冷汗、乏力等症状;严重的低血糖会引起脑功能障碍,导致恍惚、言行怪异、嗜睡、抽搐甚至昏迷死亡 。而且低血糖还容易诱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此外,长期慢性低血糖还会导致认知能力下降和老年痴呆症 。
误区9:各种降糖药引起低血糖的风险差不多;
(1)胰岛素引起低血糖的风险最高;
(2)其次是胰岛素促分泌素(尤其是磺酰脲类胰岛素促分泌素);
(3)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和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是低血糖风险低的智能降糖药 。
(4)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等 。无胰岛素促分泌作用,单独使用一般不会导致低血糖 。
误区10:不同年龄的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临床表现并不完全相同 。
(1)婴幼儿低血糖症常表现为哺乳困难、易怒、面色苍白、出冷汗、注意力不集中、做噩梦、遗尿等 。由于症状缺乏特异性,必须仔细观察才能发现;
(2)成人低血糖患者常有典型症状,主要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饥饿、心悸、手抖、出汗、四肢无力等 。
(3)老年患者低血糖要么无症状(即“无症状性低血糖”),要么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如言语行为异常、惊厥、偏瘫、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 。,容易误诊为“急性中风”或“癫痫发作” 。
如何预防低血糖?1.定时定量吃饭:不管是一日三餐还是一日5~6餐,都要保证定时定量吃饭 。两餐间隔不超过4小时,不可随意延长进餐时间,以更好地稳定血糖,预防低血糖 。
2.取多餐少量原则: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大或胃肠功能不好 。宜采取少量多餐的原则,每天4~6餐,而不是一天3餐 。但值得提醒的是,加餐并不意味着额外的能量摄入,每天的用餐总量应保持不变 。
【低血糖怎么治疗好 低血糖怎么办】3.睡前适当进餐:如果出现空腹部高血糖或夜间低血糖,需要遵医嘱调整用药方案,同时需要在睡前适当进食 。此外,如果出现餐后低血糖或餐后高血糖,宜多吃新鲜蔬菜和含膳食纤维的粗粮,可延缓机体对葡萄糖的吸收,防止餐后血糖升高,还可减少胰岛素分泌,预防餐后低血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