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逃”出工厂的年轻人,栖息在互联网工厂( 四 )


此外,互联网工作的“自由”与工厂的“重复”比起来,似乎更符合年轻人对工作的期待 。工厂流水线工人常称自己为“拧螺丝钉的人”,高度重复、服从于机器的高速节奏,劳动者逐渐标准化 。
而平台型企业中,大多劳动者只需要完成非连续性的工作任务,工作地点、时间都可自行决定,虽有平台的监管,但相比于工厂严格的控制和管理,平台型企业显然更为人所接受 。
但是,随着平台黄金期的消逝,平台型经济的劳动力红利也进入了瓶颈期 。36氪曾指出,美团每开一个新城就需要更多的劳动力,且骑手的流动性不断加剧,美团骑手今天的用人缺口依然高达30% 。
同时,随着从业人数的增加,骑手的收入也正在被稀释 。美团财报显示,2019年,一个骑手的月均工资下降到5968元左右 。平台型企业是否真的能成为蓝领工人的新栖息地有待观望 。
产业转型期的阵痛劳动力流失、“用工荒”等一系列问题也让工厂意识到产业升级的重要性 。
2018年7—10月,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孙中伟,与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邓韵雪,曾在广东省19个地级市共608家制造企业进行了一次大规模问卷和实地调查 。
调查结果显示,有299家(占50.08%)企业已经或多或少实施了“机器换人”项目,通过引进工业机器人、电脑数值控制机床等自动化设备来替代人工;另有16.42%的企业也准备实施“机器换人” 。
调研结果也明确指出,企业引进机器人或自动化设备与“招工难”有关 。有40%的企业引进机器人或者自动化设备是因为当前招工比较困难,人工成本较高,使用机器人可以缓解招工压力,降低人工成本 。
无论是因为劳工市场的变化还是因为市场要求,中国工厂的转型是必然且为人乐见的 。然而新发展必然带来新问题 。“机器换人”过程中创造出了新的岗位和技术需求,但大部分企业却存在普遍性缺少技术型员工 。在孙中伟和邓韵雪的调查中,59.82%的企业表示缺技术工人,54.06%的企业表示缺研发人员 。
职场|“逃”出工厂的年轻人,栖息在互联网工厂
文章图片

但职业学校的教育似乎没有跟上“产业升级”的轨道 。
江苏师范大学讲师杜连森在田野调查基础上,于今年6月发表了一篇名为《“打工人”的困境:去技能化与教育的“空洞”》的论文,他在职业学校里看到了一个“空洞”的世界 。
职业学校是培养学生“一技之长”的地方,职校生虽然是现行考试制度的“失败者”,但他们仍可以通过学习技能来实现人生发展的另一种可能,这既是职业学校的目的,也符合职校生和家长的期望,因此,职业学校的工作重心应当是在技能培养方面 。
然而杜连森调查期间所在的职业学校,核心内容是身体动作、精神气质、着装配饰等学生的规训与管理,与之相比,技能培养反而退居较为次要的位置 。
【职场|“逃”出工厂的年轻人,栖息在互联网工厂】学生一旦进入职业学校这个大环境之后,就不自觉地开始“混日子”,杜连森将职校学生的“混日子”理解为一种结构性力量的驱动 。这种结构性力量的真实面目,就是学校整体“重规训,轻技能”的底层教育逻辑 。
大部分学生寄希望于,从最后一个学期的顶岗实习中弥补在学校期间仅学到一些“皮毛”的遗憾,然而工厂重复、枯燥的生活却让他们更加苦闷 。

推荐阅读